曾雯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强烈。古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弹奏古筝既可以使人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又可以使人感悟传统文化底蕴,因此当前很多人学习古筝。本文介绍了学好古筝的四个要素,以供参考。
古筝是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古筝的历史较为悠久,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流传,因此古筝又被称为秦筝。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由面板、琴弦、筝码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目前常见的古筝一般有21根弦。古筝的音色淳朴、音域广阔,弹奏姿势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古至今,无论是宫廷音乐还是民间音乐,雅俗共赏的古筝都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广陵散》《渔舟唱晚》《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古筝古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筝因其文化底蕴深厚,音质优美动听,入门门槛相对较低,而成为人们学习传统乐器的首选。
一、学习古筝主要面临的困难
(一)信心不足
无论是少儿还是成人,在初学古筝的阶段,都难免会出现信心不足的问题。造成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一是认为自己没有任何基础,对自己能否学会古筝心里没底;二是认为自己乐感极差,感觉学不会古筝;三是认为古筝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种高雅艺术,自己的传统文化水平不高,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二)方法不对
古筝学习强调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于提高古筝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至关重要。不少人学习古筝的方法较为简单,如盲目追求练琴的时长,认为只要肯下功夫,多花时间去练习,弹奏水平就一定会提高;又如追求速成,只重复练习弹奏某一首曲子,只要能完整地弹奏下来,就认为练好了,不注重技巧学习,不重视情感投入,结果弹奏得僵硬无趣。
(三)时间不够
很多人学习古筝,只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或者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由于现代社会学习、工作的压力较大,每天可以用来练琴的时间有限,因此很多人在学习古筝过程中常常感到时间难以保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学习古筝和学习其他任何一种乐器一样,都需要以大量的练习时间作为基础,正所谓熟能生巧,可以说没有时间的投入就不可能有学习质量的提高。
(四)耐心不强
古筝相对于入门比较容易,初学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基本的弹奏方法。但若想达到技巧娴熟、美感充沛的境界,则需要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枯燥和辛苦的,很多人缺乏必要的耐心,经受不住困难的考验,常常中途败下阵来,半途而废,十分可惜。
(五)感悟不深
古筝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学习古筝不仅是在学习音乐技巧,更是在感悟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古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对技巧的掌握,忽视背后的文化因素,例如,对某一首曲子弹奏得非常熟练,却并不了解这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和情感内涵,弹奏起来流畅有余而感情平淡,这样的古筝学习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二、学好古筝的四个要素
(一)把握渐进性
学好古筝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很多古筝学习者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忽视了学习需要循序渐进,一上来便追求练习难度和练习强度,结果反而欲速则不达,学习效果平平,甚至因为弹奏水平长时间停滞不前,而挫伤了学习古筝的积极性。学习古筝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只有当真正扎实地掌握了某一阶段学习要求之后,才可以开始更高阶段的学习。如果背离了渐进性原则,盲目地以“学得多”和“学得快”为目标,只能看似在较短时间内学会了很多古筝技巧,也能够弹奏不少曲子,但实则每一步的基本功并未夯实,对于古筝弹奏的难点、重点都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基本功欠缺的弊端将会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严重制约着更高阶段的学习,以至于出现虽然大量练习,但依然无法突破瓶颈,弹奏水平始终得不到质的提升的情况。因此,学好古筝就一定要把握好学习的渐进性,特别是在初学阶段,要将扎实练好基本功作为首要目标,切忌贪快贪多,要明白练习基本功的枯燥,是为将来弹奏乐曲的精彩打基础,在学习古筝过程中,每一步走得稳,才可以在古筝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二)把握方法性
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说过:“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其实,方法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也同样适用于古筝学习。虽然每个人的音乐感觉和音乐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于古筝的学习,只要方法正确,大部分人都可以达到一定的弹奏水平。在古筝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苦学法,即埋头勤学苦练,这种方法依靠于人的意志力和自控力,坚持的背后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古筝学习的乐趣体验度不高,因此是一种效率比较低下的方法。二是好学法,即出于个人主观兴趣去学习古筝。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他们从事学习活动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和收获。但这种学习方法仅仅是以兴趣为支撑,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虽然学习热情很高,但事实上学习效率并不理想。三是会学法,即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学习古筝的整个过程。这种方法是将学习本身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充分结合古筝学习的特点,认真遵循古筝学习的规律,使学习过程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会学法的核心在于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古筝知识体系,不再局限于某一技法或者某一曲目的學习,而是从整体上、系统上去把握学习,从而对各种技法产生深刻的理解,并能找到其内在联系性,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使得学习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三)把握艺术性
古筝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唐代诗人顾况在其诗作《李湖州孺人弹筝歌》中写道:“寸心十指有长短,妙入神处无人知。”相对于弹奏技巧,古筝的艺术性更加抽象和深奥,因此体现艺术性也是古筝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古筝学习中把握艺术性,主要途径就是培养优良的乐感和审美体验。乐感是人们开展音乐活动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而审美体验是人们在音乐艺术中获得最直接的感受。在古筝学习实践中,首先要多听,通过大量欣赏优秀的古筝作品,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直观地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其次,要重视音阶训练,通过听、唱、手势、弹等方法,对不同音阶形成准确的记忆。再次,要尝试凭借记忆,并结合自己对音乐审美的理解,去弹奏曲目,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去诠释乐曲,暂时忽视弹奏的技巧规范,要突出流畅自然,以此提高艺术表现力。
(四)把握情感性
法国伟大的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情感性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根本特征,也是艺术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当前,在古筝学习中,部分学习者确实存在着重视技巧而轻视情感的误区,正如钢琴家霍夫曼曾经说:“现代技巧中有种令人遗憾的倾向,就是技巧本身成了目的。”学习古筝,要将古筝视为一种艺术,而非一种技艺,追求应该是通过弹奏古筝表达深刻而丰富的情感,而非表现娴熟的技巧。一方面,学习者要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能够在头脑中将具象的乐谱和指法技巧,升华为富于情感的意境表达,让自己与古筝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互动,使弹奏更具激情;另一方面,在学习古筝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接触和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诗词等,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触类旁通,进而促进对古筝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三、结语
学好古筝是每一个古筝学习者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但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去坚持,而且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把握好渐进性、方法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等四要素,使学习更加系统、更加深刻,更加有实效。
(龙岗区文化中心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