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资料改编的尺度问题

2019-10-21 08:21田娟
牡丹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方圆厦门大学空格

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读故事 学作文》之《标点和空格》堪称“鲁迅与标点”轶闻的“最佳”改编,而轶闻之最早出处是孔另境的《我的记忆》,方圆等的改编存在不合史实、违背常识、偏离逻辑和模糊真相等问题。

关键词“鲁迅”与关键词“标点符号版”在某些语文教育资料中发生叠加。一则关于“鲁迅与标点”的轶闻就广泛分布在众多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料之中。对此,已有论者指出其在中学生刊物如《今日中学生》,专业刊物如《咬文嚼字》以及主打“故事”“趣谈”“趣话”的著作中的全方位传播。这则佚文正好可以“拿来”探讨语文教育资料改编的尺度问题。

一、“鲁迅与标点”轶闻之“最佳”改编

就笔者目力所及,方圆、曹灿、张岚主编的四册《读故事 学作文》之《标点和空格》一文,堪称“鲁迅与标点”轶闻的“最佳”改编,刊发在“修改修辞卷”第10-11页,由作家出版社2019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全文节录如下:

“1926年秋天,鲁迅先生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由上海虹口区辗转流落到厦门大学……在教学之余,他做起了翻译小说的工作……十五万字的书稿加上标点符号,按当时的翻译价格,得三百多块大洋的稿酬呢……之后的几天,鲁迅先生又把稿子重新抄了一遍,寄给了书局……先生对书局的人笑了笑:“我说嘛,标点和空格还是有用的!”鲁迅先生的这一举动,令书局老板颇为尴尬,很快,他重新给先生核算了稿费寄了过来。新稿酬是三百五十块大洋……”

称“最佳”改编的原因在于其篇幅达到728字(含标点),目前所见在长度上无出其右者;而且背景清楚明白,情节巧妙曲折,細节生动“准确”,情感丰富饱满。此“最佳”改编还有另外两个版本,一是方圆编《小学生开启作文思路必读的故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200页之《标点与空格》,一是张载军等编《读故事 学作文》(济南明天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221页之《标点与空格》。

2005年版与2007年版之间仅有13处不同:4处替换(“先生”替换为“鲁迅”),4处删除和5处修改;2019年版与2007年版之间则有7处替换(汉字替换阿拉伯数字),8处删除,7处文字修改,2处文字增加与2处标点调整。这些改动见证了编者十余年不断优化的努力,也造就了2019年版之“最佳”地位。编者之《敬启》有云,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这则轶闻资料情况如何?出处何在?

二、“鲁迅与标点”轶闻溯源小考

要追溯“鲁迅与标点”轶闻的源头,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鲁迅著述,想到《鲁迅全集》。但检索新旧诸版《鲁迅全集》,都没有相关信息。《鲁迅全集》之外,最早记录“鲁迅与标点”轶闻的文献见于何处?检索资料笔记,一则民国时期的史料浮出水面——

周先生听我们谈后微微一笑,他说:“那也有方法的,我自己就碰到过,但我也向他们捣乱过一下。有次一家书坊来要我译书,他们开来的条件其中一条是要照实字计算的,后来我给他们翻译了,我从头至尾把它们连接起来,每张稿纸写得满满的,不漏空一个字,因此章和节自然看不出了,而且我还不加一个标点符号。送去之后他们来信告诉我不能印,希望我分一分段落,加一加标点,我回信说要分段加标点是得另算钱的,可见空格自亦有用处,标点也有用处的,中国人却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此材料出自茅盾小舅子孔另境的散文《我的记忆》,初刊上海民国期刊《光明》1936年第11期。这应该是已知“鲁迅与标点”轶闻之最早源头,其中直接引用鲁迅发言的202字(含标点)就是轶闻的本来面目。前引凌孟华论文也持此说,并就孔另境回忆的可靠性问题有过简要分析,感兴趣者可自行参阅。

三、几点商榷意见与关于语文教育资料改编尺度的思考

对读“鲁迅与标点”轶闻之孔另境“原始”版与方圆之“最佳”改编版,人们就会发现二者差异巨大,这引发了笔者关于语文教育资料改编尺度的思考。改编的尺度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遵从基本的历史真实与文化逻辑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共识。以此衡量“最佳”改编,人们就会发现其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几点意见与方圆老师商榷。

(一)厦门大学时期鲁迅“生活很窘迫”吗?

翻检《鲁迅日记》,1926年9至12月都记录有收到“薪水泉四百”,次年1月亦然,既胜过之前北京教育部任职并多校兼课的收入,又超出之后中山大学任教的280元薪金,既远远超过普通雇工的工钱,又高于当时名流如吴宓的340元月薪。因此,拥有稳定且不菲的收入,鲁迅生活很难说“窘迫”。

(二)厦门大学时期鲁迅寓所“狭小潮湿”吗?

鲁迅书信《致许广平》(1926年9月4日)及时汇报“所以我暂时住在一间很大的三层楼上”,二十余天后,鲁迅搬家,又在26日鸿雁传书“至于我今天所搬的房,却比先前静多了,房子颇大,是在楼上”。鲁迅《致韦素园》(1926年9月16日)更明确告知友生“此地秋冬并不潮湿”。这些书信都可以作证鲁迅其时的寓所虽然不及八道湾十一号宽敞,但并不狭小,也不潮湿。

(三)大先生翻译过十五万字的“英国小说”吗?

核查《鲁迅全集》《鲁迅译文全集》等资料,可知鲁迅作为翻译家的翻译范围虽然涵盖15个国家,涉及“一百一十人的二百四十四种作品”,但真正的英国作品唯有与周作人合译的《红星佚史》之十余节译歌。

同时,已发现的鲁迅译小说接近或超过十五万字的,仅《十月》《毁灭》《死魂灵》等几种,都是苏俄作品,均完成于1930年以后。因此,说鲁迅翻译十五万字的“英国小说”,改编者可能缺乏鲁迅研究常识。“由上海虹口区辗转流落到厦门大学”也是如此。

(四)大先生有可能“把稿子重新抄了一遍”吗?

十五万字的稿子,按照正常抄写速度,以每分钟约25字核算,需要花费约6000分钟,约100小时;就算把速度提高一倍,达到每分钟50字,也需要3000分钟,50小时!鲁迅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会有这样的闲工夫吗?也就是说,“重新抄了一遍”只有在稿子不长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当篇幅放大到十五万字,就几乎没有可能。

(五)稿费金额“三百五十块大洋”经得起推敲吗?

厦门大学时期,《鲁迅日记》中的稿费记录不多,没有收到稿酬“三百五十块大洋”的记录。同时,按照“最佳”改编之逻辑,十五万字稿子,按实字计算,稿费二百四十元,可推算出千字稿酬为一元六角;书局老板重新核算后的稿费总额三百五十元,可折算出加上标点和空格后,字数已超过二十一万字;二者作差,可知标点和空格有六万余字,大约每隔三字就有一个标点或空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在稿费金额计算方面,改编者存在逻辑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当然,语文教育资料在编写、处理“鲁迅与标点”轶闻时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可能不仅是编写者的个别问题,而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料编写界的共性问题,包括不合史实、违背常识、偏离逻辑、模糊真相、经不起考证以及耐不住推敲等。如何努力避免部分语文教育资料编写精彩有余而严谨不足的弊端,给学生读者以言传身教,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谨严意识与规范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学术课题。笔者的分析还比较粗浅,如有冒犯或不当之处,恳请方圆老师海涵并批评指正。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作者简介:田娟(1978-),女,重庆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方圆厦门大学空格
十月打了霜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趣填成语
空格填数
你来补缺的数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Changeons l'indifférence des jeunes chin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