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探索

2019-10-21 08:30包迎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饺子苏轼月亮

包迎春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交际、工作学习都离不開的语言工具。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认为语文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认认字词,不需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一、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化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尤其是古诗词作品,更是情感艺术、语言艺术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化之美。

在中华统传文化的长廊中,古诗词可以说是一朵璀璨的奇葩,其中很多经典的作品更是广为流传。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古诗词,教师借助语文课堂开展古诗词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感悟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让他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而又内涵深刻,为了让中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教师可以从“炼”字上入手,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如杜牧的《泊秦淮》,堪称借景抒情的典范,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在这首诗中,作者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两句诗连续用到两个“笼”字,巧妙地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在一起,在诗人笔下,一幅“秦淮月色图”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为后文商女的出现营造了浓郁的氛围。另外,这两句诗中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把朦胧、冷寂的画面烘托得更有意境,可谓是精妙传神、境界全出。

再如古诗词中的情感之美,震撼人心,启迪人的心灵。在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遇见与自己遭遇相似的白居易,为回赠白居易而创作了这首作品。诗人在尾联中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既是对首联的回应,也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整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是刘禹锡的代表作品。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刘禹锡的坎坷不平、无限心酸的人生经历中,体会其百折不挠的勇气,感悟其坚强的精神品质,并从中汲取人生经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不可灰心丧气,而要善于鼓舞自己。

二、借助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提升传统文化的课堂体验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断被引入到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帮助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新时代下,语文教师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开展微课教学,增加传统文化的渗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开展《水调歌头》教学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在学习这首作品后,要进一步体会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以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借助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之美中,学生们的思绪会被拉进几千年的时空,走进苏轼生活的时代。此时,教师慢慢引入“月亮”的话题:“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关于月亮的诗句数不胜数,相信每个人都能背出几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让古今文人墨客钟爱的月亮之中。”随后,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展示搜集的咏月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众多歌咏月亮的诗句引发了学生对“月亮”这一意象的遐想,教师说:“在中国众多文人中,我们今天来聊一聊苏轼和月亮的故事。正如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可谓是咏月的经典。苏轼作为词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在这首词里,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抒发了什么情感。”之后,教师可以展示苏轼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这首作品时的资料,让学生快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变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来播放名家朗诵这首词的音频,引领学生有感情地阅读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强化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对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调解身心,体验语文学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改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刻板印象。

举例而言,教师可以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在班级内部举办民俗展览、征文、手工制作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之中,领略和体会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乐趣。例如,在以“民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中,一位学生写到春节的传统习俗——吃饺子。在我国北方,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特别是在大年初一,大清早全家人就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俗话说:“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每到春节,每家每户都有包饺子、吃饺子的习俗,但不同的地方吃饺子的习俗也有一定差别。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到了大年初一才吃饺子,甚至在北方一些山区从初一到初五天天都要吃饺子。春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很看重这顿饺子,在这一饮食习俗中蕴含了祖祖辈辈血脉里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更是蕴含了美好的祝福。饺子虽小,文化内涵可深着呢!教师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饺子文化。从饺子这一饮食文化切入,引领学生探索吃饺子背后的文化渊源,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文章中,很多学生介绍了家乡与众不同的饺子宴,有的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了饺子的来历,有的学生还介绍了在饺子中包硬币、包红枣的寓意和特色,颇有趣味。在这次民俗文化活动中,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主动承担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另外,教师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如通过“DIY创意剪纸”来发扬和传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剪纸艺术。又如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市的博物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再如在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开展系列活动,重新认识传统节日,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初中生的发展特点、认知水平,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饺子苏轼月亮
幸运饺子
饺子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包饺子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