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修养》课内容的充实

2019-10-21 09:41王智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1期
关键词:修养新时代高校

王智慧

摘 要:现行《修养》课教学,成绩斐然,但有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主导性不彰、灌输论失色。造成这种状况最基本的原因是现行统编教材在内容上失之单薄,不能很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超越律。改进的办法就是充实教材内容,充实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方面的现代基本学理。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修养》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77

05方案之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分别单独开课,05方案以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课程。这门课的开设初衷是解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困惑、道德指引和法律规范问题。实践检验,功不可没,成绩明显。但伴随高校扩招,大学生层次分化严重。新时代的《修养》课亟需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以满足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

1 《修养》课教学现状、危害及原因

尽管《修养》课教学风生水起,成绩斐然,但仍然表现出很大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娱乐化是重要表现。与其他几门思政课相比,本课程显得很容易,教师容易教,学生也容易学,考核容易过。既然如此,每周三节课的时间如何打发呢?答案是娱乐。教师总是千方百计的迎合学生的口味和兴趣,学生喜欢听什么教师就讲什么,爱情成了重头戏,加上了各种各样的渲染,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口吐白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为了娱乐化,教师总是搜集一些花边新闻、灰色段子、网络游戏取悦学生,或者就是把本门课讲成心灵鸡汤,反思想化、非道德化、去政治化,与思政课不沾边,是媚俗、庸俗、低俗。思政课的政治纪律无人敢违背,但这种娱乐化是打着思政课旗帜的非思政化,违背了思政课的主旨,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

娱乐化的危害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主导性不彰、灌输论失色。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者面对受教育者,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而统治阶级意志是意识形态专家专门加工而成,高度凝练、高度集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就是统治阶级的地位,主导性是阶级性的体现,这是不可变更的、不可移易的。丧失主导性就是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必造成思想混乱,严重的话可以造成江山移位、政权颠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论由来已久,列宁认为,工人运动不会自发地产生科学共产主义意识,这种意识需要由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进去。这里的灌输是从外向内灌输,而非从上向下灌输,反灌输论者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从上向下的灌输是教育的赝品,从外向内的灌输是教育的必然。失去灌输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异化的思政教育,甚至出现倒灌现象,更属反常。一味迎合学生的思政課就是从教学实践上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灌输论,在教育上是低效的,在政治上是危险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原因是现行统编教材在内容上失之单薄,要求偏低,不能很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超越律。适应超越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但还要超越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要求过高是不适应的表现,要求过低则是不超越的表现,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娱乐化的《修养》课就是不超越学生的思想现状,不能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保持距离,失去牵引和导向作用,沦落为市井百姓间的插科打诨和电视节目中的肥皂剧。上课时间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教学双方都感到空空如也,好像一切都未发生。

2 思想教育之充实

既然问题出在教材内容之单薄,改进的办法就是充实教材内容,充实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方面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学理。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根基,继承传统治理文化能够更好地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现代化,因为中国古代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后现代在精神上相通,能够继承,也应该继承。《修养》课现行教材能够充分体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要求,但政策有余而学理不足。教材不能充分体现学理,而很多教师是不具备很高的学理修养的,把教学的学理化任务交给教师有点强人所难。

自治、德治、法治是本课程的逻辑,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是教育的顺序。思想教育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三方面均要补充传统文化部分。中国古代先贤一直以来就以积极进取、入世作为的人生观面对生活,孟子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生担当,文天祥面对死亡坦然从容,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豪言,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主张。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古代先贤坚持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天下就是普天之下,他们的世界就是天下万民的世界,而非狭隘的一人世界、一家世界,天下大同、人与万物和谐共生是他们的世界理想。价值观方面,中国人总是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为最高利益,爱国情怀是每一代中国人的普遍主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甚至爱明君清官,期望他们能勤政爱民,使河清海晏,乾坤朗朗。

思想教育要补充的第二方面就是学理方面。关于人生观,现行学理研究不足,人生基本矛盾,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矛盾才是人生的主线,人生的非基本矛盾伴随基本矛盾而展开,祸福、生死、苦乐、得失、荣辱等这些人生矛盾都从属于基本矛盾,正是在处理这些人生矛盾的过程中才形成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即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人生是有目的和无目的的统一,人生际遇十分重要,呱呱坠地就是一种际遇,不是目的选择的。人生目的的形成也是个变动的过程,成年以后才能逐步稳定且仍在变化,死亡是人生的悲剧,但不可能躲过,这不是人生目的。故人生目的是在有限、不确定的人生中的无限追求。人生态度也一样,学理研究不足,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固然重要,真与假、虚与实、乐与悲、进与退的矛盾才是完整的人生态度。真假难辨,假作真时真亦假,虚实相对,务实与务虚都是必要。人生就是一个悲喜剧,悲喜交加,进取固然必要,退却、妥协、保守、回归等都是重要人生态度和人生策略。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不是一个概念,有价值的人生不一定有意义,亿万富豪、达官贵人不影响跳楼自杀,就是因为人生意义感的丧失。人生意义是人与世界的一体感,同样的人生境遇,不同的人赋予不同的意义,朱门酒肉可能显得百无聊赖,砍柴挑水照样可以意义充盈。不光人生观的学理研究不足,信仰、精神、价值等概念都有待深挖。现行教材没有界定何为信仰,其实,信仰就是世界观,可从本体论和存在论两方面来阐释,教材的理想信念和中国精神两章都是世界观教育,一个说的是人类的最高信仰,一个说的是中国人的存在论信仰。精神是什么也没有得到阐释,精神是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精神是气,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殊精神气质;精神是潜意识,经常在梦中得到表达,中国精神表达为中国梦。

3 道德教育之充实

首先要充实的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现行教材只论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而对传统德治思想未曾涉及。《修养》课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治理现代化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德治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治理方式,继承传统德治文化资源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五千年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这种文明的基本治理方式就是德治,也即是以德治国。什么是德治?德治就是道德的运行,动态的道德,通过道德的运行而达到国家治理的效果。中国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也就有世界上最成熟的德治理论和实践,当代中国的德治实践是传统德治的继承和发展。在教材中增加传统德治理论实在是必要。当然,传统德治理论的加入是必要的,社会主义德治理论的加入更是必要,教材对当代中国德治理论也忽略了。

道德教育部分第二个要充实的内容就是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自爱、公正与关怀是道德的三部曲,自爱长期被忽视,生怕与自私分不开;公正的实质是平等,现代伦理主要是公正伦理,重在人与人的平等,促进平等的商品交换;关怀伦理旨在强者对弱者的特殊保护,古代伦理主要是关怀伦理。现行《修养》课教材尽管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部分的论述符合公正与关怀伦理的精神实质,但画龙未点睛,没有道破,实乃遗憾。学生尽管可以熟记公民道德规范,但并不解其中道理,故学生不愿再学习从幼儿园就会背诵的道德规则。

第三个要充实的是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道德从产生之日起就以两种方式而存在:德性和规范。德性就是内在的道德品质,规范即是外在的道德规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二者被强调的重点不一样,古代伦理是关怀伦理,同时也是德性伦理,现代社会是公正伦理,同时也是规范伦理。中国古代强调人的德性修养,重视榜样教育,当代中国则反过来,道德规范更重要,规范的教育要靠规训,必要时需要惩罚辅助之。现行《修养》课教材尽管提到个人品德及其修养,但未提及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这个概念,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没有新鲜感,不愿意重复学习。大学教育应该在中小学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简单重复中小学教材没有意义,况且,大学道德教育再不把基本的道德理论给学生点破还等待何时呢?这已经是人生最后一次系统化的教育了。

再一个要补充的内容就是应用伦理了。应用伦理是伴随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难以定论的新问题和需要重新研究的老问题。现行教材已经涉及网络道德和环境道德问题,但都是在社会公德的框架下论述的,不够深入。这类问题只有放在应用伦理的标题下才会得到深入阐发,才会引起学生的新奇感。上述二者很不够,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需要全面的道德支持,这个道德就是经济伦理、政治伦理、文化伦理、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这些都属于应用伦理的范畴。可惜的是,现行教材压根上就没有涉及,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还没有把本门课当作治理理论教育来看待,仍然当作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应当扩展的解决大学生终生需要的问题。这种立论没有跟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4 法治教育之充实

首先要充实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有悠久的法律传统和法治传统。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其重要性高于德治,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是历史上法治的延续和发展。法学界多认为中国古代有法律而无法治,这是一种误解。法律是静态的,法治是动态的,法律的运行就是法治。中国古代有德治,也有法治,不过德治为主而已。很多人之所以不承认古代中国有法治,是因为误解了法治和法律至上,认为只有法律至上才是法治,实际上法律至上是现代法治,法律不至上是古代法治。中国封建社会是皇权至上,道德也不至上,这些人是承认中国古代德治的,为什么偏偏不承认法治的存在呢?答案只能是中国古代不但有法律,而且有法治。我们要传承的不光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还要有法治文化。

其次要充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法治教育的前提是法制教育,就是要进行法律体系的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法律体系的教育,没有法律知识的掌握,就等于没有法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教材中尽管有一定分量,但远远不够,而且现行教材主要是部门法的简单罗列,没有阐述部门法的精神实质,需要大幅扩充。民法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尽管我国还没有颁布完整的民法典,但民法的基本规定是有的,应该把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重点讲述,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都要深入讲解。刑法是法律的底线,大学生应当掌握我国刑法的三原则: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一律平等、罪行相适应。罪刑法定意味着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意味着公民的自由;适用刑法一律平等意味着平等;罪行相适应意味着公正。刑法三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相一致。犯罪概念和犯罪構成需要学生具体把握,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与附加刑也要学生熟悉。民法和刑法是学生最关心的。但为了配合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还要结合法律体系进行经济法、政治法、文化法、社会法和环境法的阐释。与经济相关的法律主要有民商法和经济法;与政治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宪法、宪法相关法和行政法;文化法属于广义的社会法;配合社会建设的主要是社会法;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是环境法。

再次要充实的是人权理论。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人民幸福。在人权问题上,我国公民有很大误解,美国还经常搞人权外交,挥舞人权大棒来干涉中国内政。人权起源于道德人权,奴隶社会的奴隶就是人,应当享有人权,但法律规定奴隶不是人,故道德人权需要转化为法定人权。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人权,法定人权不等于实有人权,资产阶级法律规定人人享有财产权,但工人实际上不享有。自从资产阶级开启法定人权的大门以来,人权经历了自由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三代。自由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人权;生存权是为了解决工人阶级的生存问题而产生的;发展权是发展中国家斗争得来的。我国宪法主要写明了公民应当享有的自由权和生存权,发展权的入宪问题尚在研究中,中国的人权法治化水平较高,但尚且有很大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3114.

猜你喜欢
修养新时代高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