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9-10-21 09:41许英欧阳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3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苏州现状

许英 欧阳芳

摘 要:苏州通过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总体布局已走向深入,苏州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创业名城,必须以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为手段,来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关键词: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3.005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苏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6月,苏州印发《关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创业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18年,全社会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8%以上。在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榜单中苏州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全国排名第七。

1 苏州创新生态系统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出台各项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随着创新建设的深入还面临创新资源要素短缺、新业态、新经济供给不足、产业价值链体系不均衡、高端化不够、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1.1 创新主体力量薄弱,创新网络有待健全

据国家科技部正式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及趋势研究报告》中164家上榜企业中,苏州仅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是唯一入选的独角兽企业。苏州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且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强。2017年底,苏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464家,与杭州、上海、北京、深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苏州入选2018江苏百强创新型企业的21家企业名单中可以发现,苏州的创新型企业大多集中在亨通集团有限公司、科沃斯机器人科技公司、苏州药明康德新药开发等智能制造及生物医药类型的企业,创新产业比较单一,且缺乏领军型创新创业企业。此外,苏州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交流不够深入 ,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要素、资源流动交互性低,合作程度不深,“产学研用”协同联动机制未能有效形成,削弱了创新研究能力、创新成果应用能力。

1.2 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备,创新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为适应“互联网+”创业服务需求,苏州2019年初推出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可提供创业政策服务、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基地展示等服务。推动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郑和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阳澄湖创客大赛等。 2016年2月,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众创空间协会,截至2018年底会员达180家,为众创空间提供交流、合作机会、嫁接科研机构、龙头骨干企业,组织众创空间赴上海、深圳、美国等地参观学习等服务。但是,苏州目前创新创业的中介组织数量较少,服务能力不够,不能满足创新主体在研发设计、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法务服务、市场推广方面的服务需求。此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也较少,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市场交易量不高,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缺失。

1.3 创新载体聚集力不强,创新治理机制有待完善

苏州启动建设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批国内外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的重大创新载体落户苏州。2017年末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12家,孵化面积458.1万平方米。新增42家省级众创空间,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2家,省级众创空间190家。但这些载体功能及规模集聚效应还有待加强。此外,政府在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方面,缺乏公开、透明、有效的监管机制。旧有的计划管理机制,导致科研经费分配、创新政策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使用不当。此外,政策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也有待完善。

1.4 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创新环境需持续优化

近些年,苏州创新创业环境逐渐优化。苏州政府出台了《关于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创新创业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苏府[2018]62号)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推动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和创业投资机构蓬勃发展及创新创业人才聚集。据统计,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累计支持市级重大创新团队1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291人,为苏州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省内率先开展科技金融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一库、一池、一平台”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帮助科技企业解决“首贷、首保、首投”。然而,创业资本、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水平还很低,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还需引进与深度融合,助推创新生态能力的提升。

2 苏州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对策及建议

2.1 因地制宜,发展异质性主导产业

立足苏州本地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及区域优势,构建本地企业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内生驱动发展。依托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对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具有引导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型大项目,使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紧密跟踪人工智能、企业服务、医疗健康、汽车交通、消费升级和物联网等可能产生独角兽企业的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

鼓励企业在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上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形成企业品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切实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城市传统产业的转型。

2.2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苏州应紧抓苏南國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充分发挥高新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园、孵化器等载体、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载体,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苏州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法务服务、咨询服务、会计、税务金融服务等。建设和完善知识、技术、股权交易市场,促进知识、科研成果的流动及市场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及产业化。

2.3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

政府转变职能,明确定位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服务者和统筹者,发挥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支撑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创新环境。比如加快5G信息网络、交通设施等创新基础服务建设,在资金扶助、税收减免、人才聚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激励政策,改善优化营商环境、教育、居住环境等;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发挥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对财政政策、研发政策、产业政策等诸多政策之间统筹协调的机制及政策效果的评价机制、创新活动的全程跟踪和绩效评价机制等。

2.4 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

技术、资金、人才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资源要素,集聚并有效融合这些资源要才能更好的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转化及市场化。技术和资金的引进及融合方面,政府可创新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改变单纯的财政拨款方式,引导成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引导、直投基金。由政府主导加强与中关村等创新高地的链接,促进产学研和技术转移;通过不同方式,例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入新的创新创业模式。采取优惠政策措施为人才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推动人才与创新、创业的融合。在企业审批注册、税收减免、财政扶持等方面,让有创新能力的、不同性质的企业平等享受相关政策措施,努力营造公平、透明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

3 结束语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立足苏州已有的空间价值,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构建良好、持续进化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是苏州推进城市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钱燕.苏州独角兽培育基础与对策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527.

[2]田硕.典型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的比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6):9798.

[3]严国峰.苏州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探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7,(10):4951.

[4]翁亚明.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822.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苏州现状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一光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苏州十二忆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
说个好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