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 田娟
摘 要:江苏省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面临着深度老龄化的巨大压力。随着社会代际关系的不断变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渐渐地展现出其适应性。通过数据分析当下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需求和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接纳认知程度,以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
关键词:医养结合;社区养老;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1.038
1 引言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中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了8.87%,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超过13.26%,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江苏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深度老龄化的巨大压力,据江苏省人民政府统计,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江苏省总人口的12.53%。倒金字塔型人口年龄结构下,家庭以及政府都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借鉴大多数发达国家早期的养老模式,主要以机构养老为主,辅以家庭照护。据此,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任务在于鼓励“医养结合”的融合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定制老年群体专属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模式应全方位地以老年人的需求和具体状况为依据,充分调动人、财、物等资源,建立协调统一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2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态度及需求
通过对江苏省各地级市老年人社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养老需求展开问卷调查,验证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需求以及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接纳认知程度。
问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共3题,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年龄以及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共7题,主要调查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态度,该部分采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设置;第三部分共5题,主要调查老年人对于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该部分采用多项选择题的方式设置。
本次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4份,回收率为87%,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146份,问卷有效率为83.9%。其中女性83人,占有效问卷的56.8%,男性63人,占有效问卷的43.2%。从有效样本的性别构成来看,女性老年人相对于男性来说比例略大(见表1)。在年龄构成方面,60-64岁的受访者占比13.7%,65-69岁的受访者占比25.3%,70-79岁的受访者占比45.2%,8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比15.8%。
通过调查发现(如图1),调查对象中了解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老年人较少,表示自己具备“比较了解”以上了解程度的受访者只占有效受访者的32.9%,大部分受访者只是知晓相关的养老知识,有28.8%的受访者对养老知识和信息基本没有概念。这说明社区养老的政策和信息覆盖仍有很大欠缺,有些老年人基于传统原因对于社区养老可能存有某种偏见;有些老人愿意接受社区养老但是却缺乏了解社区养老状况的基本信息和渠道,导致有意愿却没行动。
针对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态度的调查,主要通过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人员三个角度来进行(如图2)。整体上讲,受访者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较为一般。从医疗保健服务角度,对养老机构医疗设施配置持“满意”及以上态度的受访者占约40%,但对医疗水平持“满意”及以上态度的受访者仅占约30%,表明虽然具备基本的医疗设备,却无法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高昂的医疗设备成本和专业的医疗人员需求使得我国目前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显得捉襟见肘,也成为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讲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区别并不大的主要顾虑。从日常生活照料角度来讲,对养老机构日常照料情况持“满意”及以上态度的受访者占约58%,而对养老机构娱乐情况持“满意”及以上态度的受访者占约77%,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日常生活照料是较为满意的。日常生活照料作为传统养老院的主要功能,相对发展已较为完善健全,因此满意度较高。从医疗人员角度,对医疗人员数量持“满意”及以上态度的受访者占约40%,但对养老机构人员持证情况持“满意”及以上态度的受访者仅占约30%,对养老机构人员服务态度持“满意”及以上态度的受访者仅占约40%,表明社区养老机构的人员一般性充足,而其背后隐藏更深的问题是人员构成混乱,资质不足,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人数较少,且服务态度一般。缺少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持、缺乏明确的职业技能提升和培训通道、没有可观的收入和稳定的职业前景,是目前社区养老机构无法吸引大量高素质人员的主要原因。
针对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的调查结果(如图3)。受访者对于希望社区养老机构的增加的功能性需求中,日常照料和医疗保健服务是最为亟待提升的服务类型,精神慰藉次之,对文化娱乐也有一定需求。在医疗人員方面,受访者反映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员数量不足以及专业技能欠缺和服务态度较差,该方面表现出的诸多问题也是目前我国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广发展的一大瓶颈。对于需要具备的康复设备,由于老年人普遍具有肩颈关节以及行走问题,受访者普遍表示助行器和肩关节回旋训练器是最为有效急需的康复设备。大部分受访者希望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以及陪护就医服务,还有超过一半受访者希望社区养老机构提供健康讲座和临终关怀,表明老年人对于养老机构的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养老院的要求,而呈现出多元化、高标准化的特点。在对社区养老机构的选择方面,受访者最为关注的是服务人员、饮食,其次是医疗服务、价格,然后是周边环境、规模、口碑。服务人员和饮食作为老年人生活的日常,直接决定老年生活质量的水准,因此受关注程度最高;医疗服务作为老年人需求度极高的一项内容紧随其后;由于很多机构养老收费水平偏高,超出了老人的养老金支付能力,因此价格也是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机构非常看重的因素。
3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概念推广宣传
“养儿防老”作为中国传统观念,让很多老年人本能地对养老机构生出一种排斥感,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理解完全停留在传统养老院的水平上,而更倾向于居家养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回应了社会养老的迫切需求。以社区为依托的推广和宣传可以有效的转变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的观念。
3.2 强化“医养结合”养老队伍建设
医疗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髙、技能不突出是养老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依靠政策引导和扶持。首先,丰富扩大“医”“养”队伍,健全专业医护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制度,如鼓励医学院校和职业教育增设相关专业培养人才、以社区为单位向社会公开选拔聘用医护人才等。其次,建立规范合理的培训学习制度,提高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准入门槛,提升养老机构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如借助当地医院以及学校实现长效的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机制。最后,提升养老医护人员薪资水平及职业发展空间,让养老医护人员长期的稳定在岗位上。
3.3 加大政府投入
作为公共事务,养老本身具有利润率低,投资回报慢的特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相较传统养老模式运营成本更高,因此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和补贴。配套政策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社区“医养结合”养老能否快速发展。无论是养老人员的培养、养老医疗设备的配备、还是养老市场的规范、养老保险制度的融入等,养老的每一个环节,政府都应当是主导者、管理者、监督者,动员各类资本与社会资源进入养老领域,形成完善的养老体系。
4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老年人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认知程度较低,对社区养老机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对医疗保健服务和医疗人员满意度较低。为适应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需在医疗设施、医护人员以及政府投入等方面进行强化,满足老年群体对于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日常照料、心理慰藉以及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建立他们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新认知。
参考文献
[1]李腾,陈佳林,吕飞露,等.天津市居民对“医养结合”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21).
[2]黄佳豪.关于“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6.
[3]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5.
[4]徐广浩,李传实,崔瑞兰.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8,(09).
[5]徐广浩,李传实,崔瑞兰.完善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