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从广州到深圳,再延伸到香港、澳门,是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出台,一条融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走廊,将在粤港澳这片地球上灯光最璀璨的大湾区内变为现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按照中央部署,粤港澳大湾区将助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成为推动形成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引领者。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全球湾区中的地位,也决定了湾区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韧性。
大湾区规划中的科创中心带是一次难得的转型升级机遇,将推动整个大湾区的产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是撑起大湾区的创新“脊梁”。
在中山大学港珠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粤港澳大湾区之中,香港扮演着“中国曼哈顿”的角色,深圳则扮演着“中国硅谷”的角色,“曼哈顿+硅谷”正好凸显国际科技创新大湾区的主旋律,也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这种动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同之处在于,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合力发挥“全球金融中心+全球制造业中心+全球商贸中心+全球创新高地”优势。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和全球物流中心;广州是国际商贸中心,全球性物流枢纽中心;深圳则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金融领域等方面具有竞争力;珠三角是世界制造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业中心将与北京、上海两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互补关系,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三大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广深港澳四地在科技创新层面均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科创走廊正好可令四地取长补短。大湾区正蓄势待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表示,大湾区配套产业优势明显,并拥有全球少有的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大湾区拥有像华为、腾讯、大疆等一些科技龙头企业;高校资源密集,优质人才为整个湾区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更是为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大湾区内如东莞、佛山、江门等制造型城市,为创新能够实现低成本的转化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事实上,粤港澳之间的多元合作,相互之间的资源要素流通,已经为很多根植于粤港的高新科技企业带来了腾飞的机遇。广州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表示,晶科的发展,其实就是融合了大湾区的各地优势。在原创技术方面,发挥了香港高校国际领先的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优势,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也发挥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而大规模的产业化和导入应用端方面,则依托于珠三角,尤其是广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目前,粤港澳大湾區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土和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地。数据显示,大湾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7%,大湾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89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56%。大湾区科创中心有坚实的基础,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功能上优势互补。
此外,《纲要》提到,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分析认为,科技创新走廊被寄予融合香港、澳门和广东乃至内地科研合力,推动大湾区变身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殷切希望。
事实上,早在2017年初,香港和深圳就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将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以科创为主轴,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等,以吸引国内外顶尖的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随着广深科创走廊进一步延伸至港澳,并最终形成环珠江口的创新环道,延长后的科技走廊更是成为大湾区的新坐标。
大湾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潜力巨大,从总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步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细分来看,各个城市优劣势明显:广州近年来科技创新驱动力表现较弱、经济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深圳缺乏高校资源,双方在科研、国际化等方面急需提升;香港和澳门则受限于自身市场空间狭小和缺乏制造业基础,也需要找到能够将技术和创意落地的渠道。
不过,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中,四地的缺陷正好能被互相弥补。从产业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完备,产业之间存在梯度,亦可以互补,从而实现错位发展。分析认为,香港、澳门拥有雄厚的基础科研能力却没有成熟的市场,珠三角等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但相对缺乏国际化对接。这样的错位优势,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科创联动非常必要。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是国内较早一批研究粤港澳问题的经济学者,他分析称,广深港澳作为四大核心科创中心拥有各自的优势,广州是颇具竞争力的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基地,深圳是中国一些领先科技公司所在地,香港既有人才、商业网络又有发达的金融贸易,澳门则是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合作交流平台。大湾区规划中的科创中心带是一次难得的转型升级机遇,企业应着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整个大湾区的产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粤港澳大湾区本身是一个“自产自销”的国际科技创新带,通过香港作为国际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对大湾区内相关城市的资产进行国际化配置,结合深圳的科技创新之都的功能、东莞的制造业功能、广州的人才和研发优势,加上大湾区拥有将近7000万人口的广阔市场,而这些人群又是全国范围内相对富裕并且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群,完全有可能成为在短期内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贸易进步的先行先试地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曾指导学生先后创办了大疆创新、固高科技等多家明星机器人企业。2014年底,他带领团队来到松山湖,发起成立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李泽湘说:“香港是国际都市,深圳是‘中国硅谷,而东莞是‘世界工厂,三个地方优势互补。”
为了充分发挥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功能,《纲要》提出,大湾区要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支持香港私募基金参与大湾区创新型科技企业融资,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进入香港上市集资平台,将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为代表,“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纵观世界其他湾区,东京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以上;旧金山湾区则培育了谷歌、惠普、雅虎、英特尔等一批全球知名公司。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粤港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中国最有条件建设“湾区经济”的先行区,具备建成世界一流湾区的基础条件,有望成为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
从全球来看,世界上60%的经济总量产生于沿海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包含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国0.6%的土地面积,4.9%的常住人口比例,却创造了接近全国13%的经济总量。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港地区作为创新产业集群,排名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从发展阶段来说,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基本上处于创新引领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其他3个湾区,区域内发展不均衡,土地和人口等资源错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过去大湾区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导致湾区内合作不足、协调不够,同质竞争、市场分割、各自为政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拧成一股发展的合力。
随着《纲要》的出台,这一局面将得到扭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将整个珠三角最核心區域相连,令珠三角创新、创业集群规模明显扩大,四大城市科技创新走廊将成为孕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科技等尖端科技的热土。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讲座教授叶嘉安表示,大湾区创新产业集群一定有希望超越东京—横滨地区。他指出,创新与投资相关,由于国家加大投入力度,深圳GDP已与香港相若,特别是2018年首超香港,加之东莞地区工业在逐渐崛起,相信将成为尖端技术产品生产基地。大湾区创科产业将逐步形成以“9+2”城市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大湾区在创新影响力方面,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创新基础国内领先。仅香港就拥有5所世界排名200强大学。湾区内拥有30余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获聘其他国家同等职衔的科学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
对于大湾区的未来发展,德勤在报告中乐观预计,相较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这3个发展成熟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级顶级湾区。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能否成功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设成败的一大关键。目前,在产业基础、国际知名高校数量、全球知识产权的密集度等方面,大湾区均初步具备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机遇更有挑战。
从大湾区来说,科技创新走廊是未来科技创新的高地,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光是“资金过河”等问题需要更多的探索,区域内要素的流动以及重大设备、能源等机制上的对接仍存在一定的障碍。此外,湾区内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对科技创新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中国丝路智谷研究院有关专家撰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直是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短板,与日本(约70%)和欧美国家(约30%-40%)的成果转化率相比,中国约10%的转化率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利。最后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要考虑利益统一,避免重复建设。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或将阻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