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在教学中,我注重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获得更真实的情感体验,继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安排了以“父母亲情”为主题的一组课文。我随之开展了以“爸爸妈妈我爱你”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看一看,留心观察爸爸妈妈每天为你做的事;换一换,周末和爸爸妈妈互换角色;做一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說一说,你怎样回报爸爸妈妈对你的爱。这样的活动设计紧扣主题,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体会真情、回报父母。
二、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乐学、爱学。在语文课本中其实有许多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是由于书本和课时的限制,学生的兴趣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来弥补这一缺憾。比如在小学五年级“走近毛泽东”这一单元,通过学习,学生产生了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我趁机提出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毛泽东。于是,孩子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到图书馆看书籍、访问教师和家人朋友等,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孩子们有的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的通过调查,知道了毛泽东的很多故事,明白了伟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有的学生大量阅读有关毛泽东的作品,增加了阅读量,也爱上了阅读。
三、发扬创新精神
语文综合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一篇课文《猴王出世》,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角色的语言和心理,我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一次改编创演的比赛。学生的活动主要分成两块:一是动手做道具,主要制作头饰、金箍棒、脸谱。二是分工改编分配角色,小组内合作排练,表演活动的奖品就是老师拍下的剧照。这次再创作表演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成功延伸,学生收获颇丰。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地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特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我开展了漯河“河上街古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调查河上街古镇名字的由来;第二组负责调查河上街都有哪些古文化;第三组负责调查受降亭名字的由来,感受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这些活动创新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 编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