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娇
清晨,当整座城市还带着朦胧的惺忪感时,那个不起眼的小巷却早已飘出阵阵香味。这阵味道,给冷冰冰的冬日添上一丝直至心底的温暖。
“老板,来碗馄饨、两根油条!”
“好嘞!”老板中气十足的声音像极了寺庙里的大撞钟。
热气腾腾的小店,热气腾腾的馄饨。看着老板忙碌的身影,让人感觉身上的余寒都消散了几分。
老板的皮肤是劳动者特有的小麦色。他的眼睛不大,嘴巴却不小,一笑便露出两排白得亮眼的牙齿。又红又饱满的脸颊上点着一颗黄豆大小的黑痣,和老板那时常露出来的白牙倒是相得益彰。
桌上那满满的一碗馄饨,和老板的牙齿一样,白得晃眼。咬一口,满满的肉香弥漫在口腔,混合着清香的小葱末,刺激着所有的味蕾。还没等仔细品味,那馅儿就和着滑嫩的面皮滑进了肚子,让人舒服得只想再吃一口。
突然,老板丢下手中的面皮跑出店外,将门口的一位大娘扶了进来:“大娘,慢着点,小心台阶,别磕着!”又小心地移开凳子:“大娘,这回想吃什么?”
大娘用青筋遍布的手指了指老板包好的馄饨。
“好嘞,我马上去下,您等着哈!”
老板说着,抓起一大把馄饨丢进了锅,麻利地在碗里加上紫菜榨菜等作料,用开水一冲,再放入煮好的馄饨。不到五分钟,一碗香喷喷的馄饨便上了桌。
大娘小心翼翼地从破了洞的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灰色的布钱包递给老板,示意他自己拿钱。老板看了一眼大娘,默默地从一堆破旧霉污的毛票硬币里取了两枚一元的硬币,再将布钱包放回大娘的口袋,大娘这才颤巍巍地拿起勺子吃馄饨。
我不禁心生诧异:四元钱的馄饨,老板只要了两元钱?
老板看了看我,悄悄地告诉我说:“张大娘家里没什么钱,眼睛也不好,连个孩子都没有……”他叹了口气,短小的眉毛皱成了一团浓墨:“你说,张大娘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呢?”
又有客人来了,老板扯着他那粗重的嗓门喊:“又來啦!这次吃点啥?”我看着老板那忙碌的背影,埋头吃完了馄饨。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那吃早点,看着老板把一个又一个老人扶进店,看着老人们像孩子一样开心地吃着食物,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如此平凡的一个早点铺老板,用他的热心和善良温暖了城市的小角落。他不求回报,只是给予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一份爱心。
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一个热气腾腾的小店,一位令我敬佩的老板,在冬天的早晨,让这个小巷闪闪发光。
本文选择生活中的极为普通的一条小巷子、一个小人物、一件小事情作为写作素材,将自己对人性善良的理解通过最朴实的元素表达了出来。开头寥寥数笔,足见作者文字驾驭的能力。早点摊散发的香味,人物间极具生活气息的对话,三言两语就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自己每天生活的街头巷尾,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嗅到了生活的气息。在小作者笔下,小店的馄饨简直无比诱人,色香味的描写很有几分《舌尖上的中国》的风格,让人不禁口齿生津,跃跃欲试地想要大快朵颐。老板不但手巧,而且心美。他对孤寡大娘的体贴照顾,是那样自然,又是那样不露痕迹,润物无声。于是,这一碗小馄饨便凝聚成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且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