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元 李岩龙 徐 寅 汤 钰
土壤改良与搭建拱棚在羊肚菌人工栽培中的作用探索
王永元1,2李岩龙1,2徐 寅1,2汤 钰1,2
(1.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2. 甘肃白龙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甘肃 舟曲 746300)
在甘肃南部干热河谷地带进行羊肚菌人工栽培的试验结果:对栽培土壤用碳灰、石灰、蛭石等进行适当处理,有利于羊肚菌的生长及产量提高;对菌床覆膜和搭建小拱棚,可有效减少畸形菇的发生,实现高质高产。
羊肚菌;人工栽培;干热河谷地带;土壤处理;覆膜;建棚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真菌之一,分布广泛。根据Boudier分类系统,羊肚菌分为4组(真生组、开裂组、假真生组和纸质组),2亚组(肉质亚组和半肉质亚组),3族(高族、圆族和普通族)。羊肚菌又称羊肚菜、草笠竹、羊蘑、羊肚蘑,是一种珍贵的美味食药兼用菌。《食疗本草》中将羊肚菌描述为:“甘寒无毒,化痰理气,益肠胃。”[1~4]羊肚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降血脂、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其含有大量的多糖等有效成分,在抗辐射、“抗诱变”、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减少放疗过程带来的各种副作用方面效果显著[5]。羊肚菌及其功能性产品开发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价格高昂。
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依然不够成熟[6],甘肃南部近年来引进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实现稳产高产的实例较少,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本文结合甘肃南部地区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特点,进行羊肚菌人工栽培试验,以期获得实现稳产高产的栽培技术和方法。
(1)供试菌株。试验菌株“L-1”,为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保藏菌种。该菌株在甘肃南部不同海拔、不同地区进行的试种,表现较强的出菇稳定性和抗病性[7]。
(2)试验材料[7]。母种采用加富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煮汁)、葡萄糖20 g、琼脂15~20 g、麸皮60 g(浸出液)、自来水1 000 mL,pH自然。原种、栽培种采用全麦培养基:小麦75%、木屑10%、麸皮6%、棉籽壳5%、细土3%、石膏1%,含水量65%,pH 7,拌匀后装入玻璃瓶进行灭菌,在121 ℃高压灭菌45 min,冷却后备用。
为了改良土壤条件,选取蛭石、石灰、碳灰进行土壤处理,改变土壤的熵值和通气性。为控制棚内温湿度选用适宜规格的棚膜、地膜进行覆盖。
将接种在玻璃瓶培养基内,菌丝长满瓶并形成菌核的栽培种,在适宜时间播种到大棚内(大棚为遮阴钢架棚)。棚内床面分别用不同量的蛭石、石灰、碳灰进行3个梯度的处理,以不处理为空白对照。处理时蛭石、石灰、碳灰分别与床面表层土壤充分拌匀,每个梯度进行3次重复。蛭石的3个处理梯度为I梯度0.075 kg/㎡、II梯度0.1 kg/㎡、III梯度0.125 kg/㎡;石灰的3个处理梯度为I梯度0.025 kg/㎡、II梯度0.037 5 kg/㎡、III梯度0.05 kg/㎡;碳灰(实测碳灰含水率为26.1%)的3个处理梯度为I梯度0.125 kg/㎡、II梯度0.25 kg/㎡、III梯度0.375 kg/㎡。
使用棚膜搭建小拱棚和覆膜(直接将地膜覆于床面之上)时,不对土壤进行特殊处理,也同时设立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次重复。播种时覆土均匀,厚度不超过2 cm,以20㎡的床面为1个重复,播种量为2 m2/瓶。播种后进行立袋处理,并做好温、湿度管理,观察菌丝生长(通过立袋吃料情况观察强弱)、原基形成情况,抗病性、出菇情况及产量,综合分析各处理的出菇性能和稳定性。
试验结果(表1)表明,对土壤进行改良处理后的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对出菇产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碳灰、石灰、蛭石,表明用碳灰、石灰、蛭石进行适当处理有利于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其中,用碳灰处理的原基密度、幼菇密度较适宜,鲜菇产量较高。分析试验数据可知,每个处理组梯度之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表1 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的羊肚菌生长发育表现
注:+表示一般,++表示较好,+++表示很好,++++表示最好。各处理均无污染,表2同。
从表2可以看出,空白对照组畸形菇很多,主要是子实体由于顶端受损而表现发干发黑、菇体变圆、停止生长等;覆膜处理组的畸形菇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而小拱棚处理组的畸形菇只有零星出现。表明对菌床进行小拱棚覆盖处理,床面的温湿度控制效果好,原基和幼菇存活率高,产量高,畸形菇少甚至没有。
表2 菌床不同覆盖处理的羊肚菌生长发育表现
注:+表示一般,++表示较好或较多,+++表示很好或很多,++++表示最好或最多。
通过采用蛭石、石灰、碳灰对栽培羊肚菌的土壤进行预处理试验,结果羊肚菌产量明显提高,其中尤以碳灰预处理的效果好。根据多种文献记载,野生羊肚菌多发生于火烧地、土壤偏碱地带,与本试验结果一致[8~16]。利用碳灰可以模拟火烧地,石灰可增加土壤碱性,蛭石能改变土壤熵值和增加土壤通透性,有利于土壤内部菌丝呼吸和生长,从而利于提高羊肚菌产量。在栽培羊肚菌时,可尝试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进行相应的土壤预处理(用蛭石、石灰、碳灰单一处理或组合处理),得到最佳处理组合;或利用生理生化分析,得出羊肚菌栽培土壤的最佳酸碱度、通透性和熵值,进而通过科学改良,达到最佳栽培效果。
羊肚菌栽培对温湿度要求比较严苛,要求出菇温度在6~18 ℃,相对空气湿度在65%~85%[9~15]。在甘肃南部干热河谷地带栽培羊肚菌,常因干热风、强日照、急剧的气温及湿度变化,导致原基和幼菇大量死亡,造成减产甚至绝收。由于日照较强,实际栽培中常出现向阳一面的菇体因灼伤等而发生畸形的情况。从本试验结果看,棚内床面直接覆膜或小拱棚覆膜处理,有利于温湿度调整、幼菇形成和产量提高。采用棚内搭建小拱棚处理的试验组效果更佳,利于维持床面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对环境的急剧变化有缓冲作用,还可避免干热风和紫外线对损伤原基和幼菇,形成利于羊肚菌原基及幼菇发生、生长的良好小环境,减少畸形菇的发生。由于小拱棚内早晚温度较低、湿度较大(较长时间处于90%以上),而中午及下午温度较高、湿度较小(但大于环境湿度),因此要注意适时通风。
综上,在甘肃南部干热河谷地带及其他地区进行羊肚菌人工栽培时,可以通过土壤预处理及搭建小拱棚的方法,创造适宜于羊肚菌发生、生长的土壤条件和温湿度环境,从而有效保证原基的萌发和幼菇的生长,增加产量的同时减少畸形菇的产生,提升产品质量。
[1] 黄年来, 林志彬, 陈国良, 等. 中国食药用菌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375-1391.
[2] 和晓娜. 秦岭中东段地区羊肚菌的分类鉴定[D].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17-21.
[3] 才晓玲. 羊肚菌分子分类及人工培养研究现状[J]. 大理学院学报, 2013, 12(4): 44-47.
[4] 李渊. 羊肚菌分类、分布及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6, 44(4): 565-568.
[5] 付天宇. 基于深层发酵的羊肚菌功能性食品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06: 1-6.
[6] 石建森, 张锁峰, 武旭, 等. 分离部位对羊肚菌组织成活及菌丝生长的影响[J]. 中国食用菌, 2012, 31(5): 9-11.
[7] 王永元, 曹秀文, 李岩龙, 等. 高海拔地区不同羊肚菌菌株比较试验[J]. 食用菌, 2018, 40(4): 18-21.
[8] 侯志江, 程远辉,戚淑威, 等. 不同浓度草木灰对尖顶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5): 2020-2022.
[9] 王龙, 郭瑞, 路等学, 等. 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6, 25(4): 477-489.
[10] 陈立佼. 羊肚菌菌核培养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1, 30(2): 3-7.
[11] 权美平, 张丽芳. 羊肚菌生物学特征及价值的研究进展[J]. 食用菌, 2012(18): 178-180.
[12] 朱斗锡.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 中国食用菌, 2008, 27(4): 3-5.
[13] 董爱荣, 吴庆禹, 何力, 等. 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4): 28-30.
[14] 朱斗锡. 羊肚菌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研究 [J]. 淅江食用菌, 1993(6): 20.
[15] 张忠伟, 周继慧. 羊肚菌菌丝体在不同培养中的生长特性[J]. 食用菌, 2007(6): 6-8.
[16] 赵永昌, 柴红梅,陈卫民, 等. 羊肚菌子实体发育生物学(上)——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子对菌丝培养和子实体形成的影响[J]. 食药用菌, 2018, 26(4): 201-206.
Exploration on the effect of soil improvement and arch shed i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Wang Yongyuan Li Yanlong Xu Yin Tang Yu
(1. 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s, Bailongjiang forestry Management Bureau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80, China;2. Gan Su Bailongjiang National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Zhouqu, Gansu 746300, 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f Morchella was explored in the dry-hot valley of southern Gans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ltivated soil and humidity were two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duction of cultivated Morchella. The procedure that soil was pretreated with soot, lime and vermiculite, benefited to the growth of Morchella and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Morchella. Then, the mulch film and small plastic greenhouse were applied to increase humidity. This process protected from the abnormal growth of Morchella, leading to high yield.
Morchella; artificial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in the dry-hot valley; new techniques
S646
B
2095-0934(2019)04-328-03
王永元,助理工程师,生物工程专业,主要从事羊肚菌人工栽培推广项目。E-mail:10045259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