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清
浙江省天台县中医院 浙江 天台 317200
本院采用自拟中药协定方口服及灌肠联合西药、腹部低频脉冲理疗治疗60例盆腔炎性肿块患者,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盆腔炎性肿块患者120例,排除妊娠或哺乳、药物过敏体质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盆腔良恶性肿瘤及重症精神疾患等情况,临床诊断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及保守性治疗标准。依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其中气滞型19例,痰湿型22例,毒热型19例;年龄24~56岁,平均36.50±2.50岁;孕产次2.8±1.5次;腹部手术史10例;肿块大小8.4±3.5cm。联合组60例,其中气滞型18例,痰湿型21例,毒热型21例;年龄25~57岁,平均37.50±3.00岁;孕产次2.4±1.2次;腹部手术史11例;肿块大小8.6±3.0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4.5g,静滴,2次/d;甲硝唑针0.5g,静滴,1次/d,且每天上、下午进行低频脉冲理疗1次,每次30min。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口服方:蒲公英20g,黄柏、赤芍、川牛膝、醋延胡索、炒枳壳、炒苍术、川楝子、五灵脂、七叶一枝花各10g,柴胡、红曲各6g,当归12g。每次100ml,早晚分服。灌肠方:赤芍、桃仁、炒王不留行、当归、莪术、三棱、皂角刺、制乳香、制没药、葶苈子各15g,川芎、桂枝、炒枳实各10g,丹参20g。每次100ml,上、下午行保留灌肠。两组均于治疗后每隔1周复查1次B超,治疗第14日进行疗效评估。
3.1 疗效标准:治愈:下腹痛症状完全消失,无发热,子宫附件区压痛阴性,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降至正常范围,经阴道B超盆腔肿块消失。有效:无发热,下腹痛显著好转但未完全消失,子宫附件区压痛可疑阳性,血白细胞、CRP及血沉降明显下降,但未完全降至正常范围,经阴道B超盆腔肿块明显减小为原来的2/3。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
3.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妇科盆腔炎症主要为寄居于阴道内的链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厌氧菌等内源性病原体,或为外源性病原体感染所致[1]。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因女性内生殖器位于盆腔底部,抗生素往往不能有效地杀灭病菌,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形成炎性肿块。中医学认为,盆腔炎性肿块病位在胞脉、胞络,属于“癥瘕”之“肠覃”范畴,主因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气滞是癥瘕的起病因素,是病理演变的中心环节,痰湿、毒热等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病理因素;气滞血瘀、阴阳失调常是病变的主要矛盾。本院自拟的口服方及灌肠方药,均以行气导滞、清热利湿、破瘀消癥、活血通络止痛、固肾健脾为主要治法。口服方中柴胡、蒲公英、黄柏清热利湿;延胡索、赤芍、五灵脂、七叶一枝花、当归、川牛膝、红曲益气活血、止痛化瘀通络;炒枳壳、川楝子疏肝理气消滞;炒苍术燥湿健脾。中药灌肠方中赤芍、桃仁、炒王不留行等清热解毒活血;川芎、制乳香、制没药、皂角刺活血止痛;当归、炒枳实、桂枝理气消滞,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丹参、莪术、三棱攻坚散结,活血通络;葶苈子发挥利水消肿及攻逐之作用。因盆腔与直肠乃相邻脏器,盆腔炎症发作时脏器充血,而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口服兼灌肠加低频脉冲理疗等方式治疗,使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入血、经肠道渗透而直达盆腔,使局部药物浓度较高,多种方式齐下,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活血逐瘀、散结止痛消肿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