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雄芳
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 永康 321307
慢性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腰骶持续疼痛、小腹胀坠、子宫出血、痛经、微热、不孕等症状,病情顽固易复发,治疗颇感棘手。对此,笔者釆用自拟化瘀解毒方煎剂保留灌肠为主,对4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观察对象90例均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门诊病人,年龄25~50岁;病程3~5年。30例有流产及腹部手术史,其余原因不明。辨证均为湿瘀互结型,临床表现为腰骶酸胀,少腹疼痛,痛有定处,时有针刺感,或见下腹癥块,或白带多色黄,月经不调,经色黯红或紫黯有块,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或弦涩。妇科检查:有宫体压痛或推举痛,子宫活动差,附件增厚、压痛,或扪及包块。B超示:输卵管增粗,子宫直肠窝有积液。将上述患者按随机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①口服妇科千金片,每次6片,每天3次;②经期用头孢西丁8~12g静脉注射,每天1次,甲硝砒唑针0.5g静脉注射,每天2次。上述用药连续15天为1个疗程。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灌肠治疗。笔者取自拟化瘀解毒汤:红藤、败酱草、鱼腥草、紫花地丁草各30g,三棱、莪术、延胡索各15g,没药10g。煎取所得药液100ml,置盐水瓶中,接上导管,插入肛门20cm,缓慢注入,进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3.1 疗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内容[1]拟订:治愈:无下腹部疼痛,无腰酸及肛门坠胀感,无白带异常,盆腔无包块,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均正常。好转:上述各种症状明显减轻,或偶有复发,但症状较前减轻,各种检查基本正常。无效:症状未见减轻。
3.2 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中医学并无盆腔炎之病名,据其临床证候,归属于“腹痛”“带下病”“崩漏”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胞宫胞脉,病机为湿热瘀阻冲任胞络,湿热瘀合而为患,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导致腹痛、带下、腰酸坠痛、月经不调等症。但以湿、热、瘀为主要因素,其中湿邪贯穿始终。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阻碍气机,影响血之运行,久则滞而成瘀,而血瘀又可加重湿阻,可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受损,迁延日久,经络受阻不通,形成粘连和包块。湿、热、瘀常互结为病。一般以湿为主因,热、瘀次之,故治疗重在祛湿邪,清热毒,散瘀血。灌肠方中红藤、败酱草、鱼腥草、紫花地丁草具清热解毒化湿功能,三棱、莪术、没药、延胡索可活血散瘀、理气止痛。诸药相合,并采用药剂保留灌肠,使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的吸收直达病所,起到快速消除炎症和肿块的作用[2]。观察结果表明,在应用西药治疗的情况下,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效更为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