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儒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并在实践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致使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理论呼声非常高涨,但现实行动却不足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的局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忌照搬西方的做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受制于我国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建设等,这要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传播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思想、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认同,因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具有阶级性,不存在超越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防止“去意识形态性倾向”和“拿来主义”态度,对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批判力,切忌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警惕“食洋不化”、“水土不服”的危险发生。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来实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者顾成敏看来,“社會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就决定了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立足于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内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政治生活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和文化生活实践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宝贵财富。从传统文化中找出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把传统文化中丰厚的伦理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观。如集体主义原则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应是我们弘扬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价值基础,也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再如儒家文化中的国家观念、责任意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政治人格和理性精神,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源泉;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与人为善等处世原则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追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教育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体认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根本要求,不断加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时代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形成新的思想认识,及时调整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方式,以便对出现的新问题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回应。只有这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其时代特色,不断实现其理论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应有不同的选择,我国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然遵循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根据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体在不同学龄阶段的发展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本身的发展规律,更新其教育内容,创新其教育模式,开辟新的教育方法,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形成源自于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和生活实践。只有积极参与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加强对自身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角色体验与自我感受,才能深刻领悟思想政治的基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参与意识、民主法律意识等思想政治意识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学校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才能掌握关于思想政治的基本知识,培养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情感,形成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坚定信念并化为自觉的行动意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都非常丰富,除了进行国家所要求的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外,还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各类活动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让学生深入社区、生产生活的一线等场所在真实的生活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多数学校教育仍然以系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参与技能的培养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提高。
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意识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从学校思想政治意识教育建构的原则为出发点,进而开展学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