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才教育模式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积极意义

2019-10-20 04:24罗玉晓
知识文库 2019年18期
关键词:通才通识人文

罗玉晓

通才教育重在关注个体全面发展,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通才教育强调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自我意识,现如今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提升方面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探索通才教育模式对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十分有必要。

1 通才教育及其培养目标

关于通才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古希腊百科全书式人物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城邦应当有一种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高尚的情操”。亚里士多德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完整的人。20世纪30年代詹姆士·柯南特提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维沟通、恰当判断、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清华校长梅贻琦也明确提出通才教育,他强调“通才”应该是同时具备知识与才能的人才。他主张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接受一些通识教育,要教育学生掌握并能够应用基本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要成为具有共通理想的公民。通才教育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着重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具备较强的学习力、思考力、沟通力和执行力,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见通才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才教育模式下强调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意念,较强的思辨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通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唯美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良好品质,使学生保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富有情趣并善于与人交流。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在多元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冲击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极易出现偏差。因此通才教育的价值引导和培养模式,对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偏差

自我意识是认识自我的工具。法国作家安格尔认为“了解并认识自己,才能接纳自己、别人及周围的一切”。所谓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督、校正的作用。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2.1 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容貌以及轻松、疲惫、温暖等的感受等。

2.2 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如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情绪、兴趣、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

2.3 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在自身的成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多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在行为控制方面,多数情况下大学生能在内部动机的支配下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有时也会被不良因素影响和诱惑。大学生在调控自己行为方面尚有缺失。当代大学生多在父母的溺爱、老师的宠爱和社会的关爱下成长,缺乏挫折磨砺,极易形成任性、孤高的毛病,过多的关注自身享受,缺乏应对困境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尤其在时间利用方面,能意识到时间的价值,但由于任性、随意的生活习惯,并不能很好的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第二,对自身才智认知有偏差,发展目标不明确。当代大学生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过于自信,或過于自卑的心态。两种极端心态的存在势必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存在阻碍作用。过于自信则不能正确对待自身能力、知识结构、乃至性格气质等缺陷,设定的奋斗目标容易好高骛远。过于自卑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退缩、封闭。对自身才智认知有偏差容易造成对大学生涯,乃至整个人生都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个人的成长、学习和参与的力量主要来自自身强烈的驱动力,众多大学生缺乏学习的自我内驱力,不能有效挖掘自身潜能。缺乏动态、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第三,缺乏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正确认知。健全的自我意识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其次要认识自己与周围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在处理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人际关系网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逐步分化、矛盾、统一。在此阶段,虚荣、自负等不仅会失去群体认同感,也会导致被群体排斥。大学生在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交际能力。

3 通才教育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积极意义。

纵观各大高校对通才教育的创新试验,无论是在通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路径方面均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问题作出了重要阐释。通才教育对提升大学生自我意识有如下积极意义:

首先,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生自身才智的提高。

在北大博雅教育改革中有八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其中“文学人文经典”课程的基本框架包括社会思想经典系列与文学人文经典系列,其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直面经典文本,意识到个体的成长与这些经典文本紧密相关,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还涉及哲学思辨与认知智慧,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等,把握当下教育的同时,把人文教育放回到古今中外文明总的发展进程上一个合适位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思辨精神。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知能习得与人格养成,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等,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具备广阔的世界文化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是非标准,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素养,构建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其次,充分思索基础上的专业选择,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

通才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地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通才教育实践中实行学分制与选课制并行,并在文、法、理三院中实行大一年级不分系的办法,规定了包含自然、社会和人文三方面科学的“大一共同必修课”,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2014年的教学计划中,通过对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的缩减和整合,将140-150个学分降到120个学分,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间。此外督促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班等方式去自由探讨,相互学习。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接触研究课题,培养研究能力,推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特殊兴趣爱好,从而更好的调控自身行为。倡导学生广泛的学习,尊重学生的兴趣、个性,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再次,迎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处理个体与周围的关系。

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是一个知行合一、教化养成的过程,其主体实践和社会体验活动是完善自我意识,正确处理个体与周围关系的重要环节和根本途径。通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性教学,注重从“共同课程”到“个人体验”再到“个人发展”,大连医科大学在实施通才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从教材、学习经验转向对课程的真切体验、感受和感悟。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正确判断和理性评价,而且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早的接触社会,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方面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工商学院三牛学院)

猜你喜欢
通才通识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浅析实施通才教育的意义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通才,时代的召唤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