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秒秒 郭晓蓓
青少年处在人生的关键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甚至会在与人交往中不顾及对方的感受,更为严重的则表现为生活在自我世界里,只与手机相伴,拒绝与人交往。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势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因此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理应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在此,可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为改善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
1 从社会系统理论看青少年人际交往
青少年期处在求学的重要阶段,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同学们彼此又构成了同龄群体,在互动中产生着各种双向影响。按照社会系统理论,人与生活环境可以被看做是功能上相互依存的诸多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去观察、认识每一个具体的部分;与此同时,又应把一个个具体的部分综合起来考虑,努力达到部分之间的最优组合,实现整体的协调,进而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优良的班级环境不仅能带给学生身心上的健康愉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一个良好班级的建立需要集体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老师、驻校社工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制定的系统纪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從社会工作者角度出发,首先在分析青少年人际交往行为表现时,不能将眼光只停留在青少年自身,更不应该只看到事情的结果就急于下结论,而是要尽可能全面的去了解事情的原委,努力寻找行为产生的背景原因,重点关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系统,一般也就指的是青少年所在的班级。社工可以从班级入手,从青少年平时经常交往的对象入手,然后有的放矢的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青少年规避不良的人际交往行为;其次,社工可从多个角度入手,帮助青少年远离人际交往困惑,如从青少年与其家庭的关系、青少年与其朋友的关系及青少年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展开调研,真正深入了解青少年,才能帮助其制定适合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方案;最后,社工还要帮助老师和学生共同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及相应的规则纪律,比如可以设立一个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共同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纪律,如上课不随意说话、不睡觉、不吃东西、考试不作弊等,此外还应及时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活动,帮助班级增强集体凝聚力,进而影响集体中每个同学的发展。
2 从社会互动理论看青少年人际交往
青少年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同龄群体,同学和朋友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带给青少年许多东西。而同龄群体中如果出现一些偏差行为,常常会给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惑。例如班集体中如若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风气,就会致使同学之间出现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乃至不愿合群、不愿参加小组讨论、不愿互助学习等情况。时间长了班级的凝聚力就会下降,同学之间也会缺乏共同话题,甚至是相见形同陌路,这样大家的心情都会变得郁闷,不利于成长。
针对这种情况,社工应当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调节:一是在互相沟通的基础上与同学们建立关系,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因为如果在接案期间没有良好的互动,那后续工作就无法开展;二是社工应该注重协助老师和同学在班集体中建立互动体系,运用观察法考察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与部分存在人际交往困惑的学生及时探讨原因和对策,从而根据每个同学各自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开展合适的活动,助力青少年积极参加,使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三是社工应该重视该同学们的信息反馈,并且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估并进一步提出建设性措施。
3 从社会冲突理论看青少年人际交往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既是和谐、稳定的,也是充满矛盾的,其坚持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是社会的固有特征,还具有社会整合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矛盾,并可以通过社会秩序的调整来解决矛盾。另外,社会冲突理论还强调用动态视角来看社会,把矛盾看成是鞭策事物成长力量的源泉。
青少年人格发展尚未健全,容易产生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受到挫折就会冲动易怒;这时家长和老师不应一味指责,而是可以在专业社工的引导下,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青少年期本就是人生的过渡阶段,出现矛盾冲突十分正常,参考社会冲突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从心底减轻对青少年的不良印象亦或是偏见,从而站在一个比较中立、客观的角度去认识青少年,反而更有助于解决冲突。
4 小结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层面时常遇到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加以解决,可能就会随之产生各种不良后果。因此,全社会都应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协力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改进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状况。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