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梅
为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倡在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确立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基础地位。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对小学教育工作者仍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认识仍很茫然,实践中会遇到很多课程开发方面的新问题,也存在很多课程开发方面的误区,导致小学教育工作者无法正确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景泰县各小学为例,先从校本课程的开发意义着手理清它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其现状,为研究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给予相应的建议理清思路。
1 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指国家把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利下放到学校,允许学校根据所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社会资源开发出有特色的课程。
1.1 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麦克米伦和菲吕马克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他们两人被认为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这是人们最早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反应,也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全新概念最初的意义。但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文历史等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在各国学校兴起后呈现出两种方向相反的发展趋势。在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由于认识到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体制所呈现的不足,国家不断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控制,校本课程的地位不断下降。而在其他的国家,如法国、德国等,认识到国家的课程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学校对特色课程的开发,国家不断减少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控制,校本课程得到认可,地位不断上升。
我国学者崔允漷从语义角度对“校本”、“课程”、“开发”三词分别做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状况,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义为: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者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2.1 改变单一课程结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新课改以前,我国小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课程结构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全部。特别是在甘肃景泰县的农村小学,教师思想僵化、教学理念淡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原则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学校长期采用赫尔巴特“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合作意识和自主动手能力的严重缺失,更不用谈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校本课程是依据国家和地方提出的课程,结合学校开设的课程,科学评估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开发出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落实,特别是乡镇小学和农村小学。本次新课程改革把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利下放到当地学校,给学校很大的自主选择性和创造性。学校拥有了自我选择课程、编写课程、完善课程、修订课程的空间。每一所小学可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特色等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本校教师整体的特点及水平,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1.2.2 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育素养
景泰县现阶段大多数小学教师的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知识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已成习惯。而小学教师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环节的中坚力量,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列入到学校的培养计划中,这对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还要处理好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总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从无疑发展到有疑再到有所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试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调动所有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快速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
2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本课程开发受教师观念、能力、效率等因素的影响
2.1.1 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课程开发困难
景泰县是西部的一个小城,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制约,信息传递不及时。特别是县城外的农村地区,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个别老师对于国家的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漠不关心,甚至持反感态度。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很难再短时期内转变。他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认为只有抓好常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学生成绩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是可行的,其他的新教育理念都是形式而,根本不切实际。在景泰县的各小学访谈中发现多数教师不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甚至有的老教师都没有听过校本课程,他们一致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和学校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同时,存在部分老师确实是因为自身的知识贮备,各方面能力有限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寒暑假期为完成学校强制的教育培训,只是被动的接受一些教育部门组织的进修。通过对32名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愿意进修的仅有5位较年轻教师,其他教師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工资的关系而被迫选择去学习进修,另外还有教师是因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制、硬性规定才选择进修,他们教育观念的落后成为阻挡校本课程开发最大的绊脚石。
2.1.2 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开发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严重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
(1)我国小学,大多数教师都是民办转正或师专毕业,接受正规本科师范教育的师范生很少,就在编小学教师的年龄来看,大部分面临退休,严重缺乏学习新知识的进取心,地区越偏远,越落后,这种现象越是普遍。长期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成固定化,普遍不愿意接受新理念,无人问津校本课程开发。
(2)目前,我国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相关调查显示,2017年拥有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占为小学教师队伍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点三。”从数据分析来看,部分小学教师不合格,还有许多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并不能胜任其职责。本科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职前培训时,多重视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培养,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更是依据学生在高中的文理分科将学生分为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和小学教育数学方向,而较少重视对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造成了教师在职前培训时知识面狭窄。(3)自身素质不高,学习能力的欠缺。小学教师学历低,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知识匮乏,没有成型的课程开发范例可以参考,许多小学教师能力又不足,自身素质偏低和能力不足使他们无法有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即使部分教师自愿参与其中,也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1.3 教师背离校本理念,失去开发意义
具体表现:
(1)多数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编写校本教材,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去考虑,即使开发出一门校本课程也没有学生认真去学习,只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合作探讨、自己总结概括,相反造成了学生额外的学业负担。
(2)质量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检查临时让教师拼凑,刻意模仿而成。并不符合学习实际,没有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有些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3)重视形式而轻视实质,看上去教师在执行国家倡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际是为了走形式而已,在实质上并没有过多改变和突破,不可能起到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作用。待有关部门的检查过后所谓的突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也就束之高阁了。对甘肃景泰县部分城乡小学校本课程调查显示,8所小学中提到过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有6所,而实际开发的仅有2所,开发出来的只有景泰县第一小学1所,也未能取得实践效果。调查说明,教师在执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背离了其开发宗旨,这将从根本上失去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2 校本课程开发受国家、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的制约
2.2.1 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制约
(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掌握课程的开发权,严重造成了我国小学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依赖性,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中,国家课程是绝对科学的、权威的和不可超越的、更改的,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他们自主开发能力严重的缺失。同时,教师深受国家应试教育教学观小升初的影响,这种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转变;新课改实施至今,依旧有多数小学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国家修订颁布的教科书,学校课程表安排的课程。
(2)国家课程管理体制严重制约小学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国家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对各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的要求严重制约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时对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设定,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采用等;目前,我国多数小学教师专注于单一专长学科教学已久,最缺少的是有关课程设计方面的相关能力。
(3)评价监督长期缺乏、设置不合理。国家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首先, 国家对校本课程评估制度的缺少;其次,国家忽视对校本课程评价组织建立;最后,国家对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单一。如,国家对课程开发的突出者仅用口头表扬,缺少实质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课程开发占用了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教师的个人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等。国家评价监督体系长期缺失、不完善,极大影响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
2.2.2 学校管理制度与社会参与的缺失
学校开放、民主管理制度的缺乏,校本课程开发“实则是以校为本的、为了本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进行开放、民主的课程开发决策过程”即学校、校领导、教师、学生、学校其他教育人员、学生家长、教育部门工作者、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的设计与实施,评价整个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倡导下小学虽实行了校长负责制的学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理清了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突出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同时,学校缺乏必要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监督制度,造成某种程度校长“家长”作风的滋长弊端。学校校领导在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时也并没有邀请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参与,学生难以表达自己的课程需求,校本课程开发中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少之又少。长期以来,校长被看作学校的最高领导,这一看法,使校长和学校教师之间产生对话限制,而这种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3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3.1 领导要转变办学观念,做课程开发的支持者和组织者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领导的地位不容忽视。校长作为学校最高的领导,他要更新办学理念,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者与组织者。校长要正确领会、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同时,要主动邀请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规划工作,校长要组织相关人员调查学校学生的个性需求,这样才能开发出具有本校课程特色的、调动师生积极性的校本课程。校长要总览全局, 对开发的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规划。首先,作为支持者的校长要具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灵活应对突发问题,及时做出调整,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顺利的进行。其次,校长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校长要鼓励学校教师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开发出彰显學校特色的课程;组织相关团队人员及时记录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运用的一系列资料;对已开发的特色课程及时进行归纳、整理、收藏,为其他学校开发课程提供资料支持,为今后本校课程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校长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建全校本课程管理的资料库,整理、保存好相应的电子资料与文本资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要始终确保课程新颖、科学与合理。
3.2 加强小学教师自身修养,提高师资水平和开发能力
良好的师资是确保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和有效开发的核心条件。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教师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要不断进行理论的学习,主要途径是通过参加教育培训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新的教育教学思维,定期与各地区小学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掌握新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知识面既要纵深又要宽广,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要把握其学科以外的知识,对其全面熟知和掌握。提高小学师资水平,为小学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在招聘年轻教师的过程中注意区分人才类型,既要传道受业的也要有搞科研的,要培养年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小学领域新课程改革的领头羊和中坚力量;另外,在校本课程具体的开发中小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是意义、认真研读校本教材,不懂时虚心像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和教研室同事寻求帮助;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课程开发的思路讲清楚,比如:课程目标的设定、重难点处理、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运用等;最后,科学评价校本课程。通过以上环节的操作和锻炼,小学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可以有效提高。
3.3 国家需加大支持力度,改进课程管理体制
3.3.1 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氛围,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依靠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还需要广大社会人士、社区、教育专家及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国家需加强社会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氛围。国家要确保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落实,培养小学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提高小学教师课程开发的素养;各地方小学务必要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认真落实国家的新教育理念,为学校教师、学校相关教育工作者营造出良好的课程开发氛围;学生、学生家长、社区、教育机构及社会其他人员要积极参加、全力配合、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让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课程开发风气。
3.3.2 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体制
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体制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稳步地发展。
制度保障。国家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有科学依据,需详细制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项的规章制度。
组织保障。国家要建立课程开发督查组织,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也可以从各小学抽调几名骨干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开发鉴定委员会,定期对各学校课程开发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樹立典型。国家要制定出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比评,讲评等方式选出课程开发的杰出人员,树立开发典型,对他们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表彰和奖励,为其他教师能积极投身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提供动力。
4 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奋战在教育第一线上的小学教师任重而道远,他们自身的素质及对其他困难的克服将成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从各个层面论述了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应对建议。希望在未来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小学教师真正掌握、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开发出彰显地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全社会人员都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积极支持并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