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畏惧的“鬼”

2019-10-20 04:24李万春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19年1期
关键词:化装傩戏小篆

李万春

这是“装神弄鬼”“神出鬼没”的“鬼”字。图1是甲骨文,图2是金文,图3是小篆。

西汉《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东汉王充《论衡·订鬼》说:“世称纣之时,夜郊鬼哭。”《山海经·海内北经》则记有“鬼国”,“为物人面而一目”。这反映了古人信鬼的观念。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谁也没有见过鬼的样子。古人相信有鬼,可是没有见过鬼,那“鬼”字怎么造呢?

原来,古人在驱鬼祀神求福时,要化装戴上面具。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这种面具、衣饰很多,兽形即有“十二兽”,“有衣毛角”。《周礼·夏官司马》载有驱鬼之官,叫方相氏,负责率领徒隶驱除凶恶,进入房中驱逐疫鬼等,他的形象是蒙着熊皮,戴着黄金铸成的有四只眼的面具,穿着黑色上衣、红色下裳,手持戈和盾。郑玄说方相氏的样子凶恶可怖。纳西族东巴文字“什罗执法器跳神”(图4)、“男巫散发跳神”(图5),形象地反映了古代這种习俗。

先民把化装得奇形怪状的方相氏及其所舞线条化,造出了“鬼”字。甲骨文(图1)突出了奇异可怖的大头,金文(图2)增加了一条兽尾巴,小篆(图3)翩翩起舞之态依稀可见。

在人们的心目中,“鬼”是令人畏惧的,先民用“鬼持棍”的形象,造出了“畏”(图6)字。

“鬼”所反映的古代习俗,后世代有延续,如流传各地的傩戏,就是从驱逐疫鬼的原始巫术中起源并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傩戏也焕发出活力,越来越多的傩戏进入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春节、元宵等重大传统节日,各地常有傩戏表演。原始古朴的舞姿,传达出入们祈福禳祸的愿望,表现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猜你喜欢
化装傩戏小篆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波比化装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谁是那个化装的接头者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动物狂欢节
小篆香
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