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近现代壁画发展迅速,壁画在公共空间中有着重要意义。以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为两个重要转折点,将壁画系统分为审美性功能、宣传性功能、教育性功能三大类,以影响力较大的壁画为案例,簡要分析壁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功能体现。
关键词:中国壁画;公共空间;功能
一、中国近现代壁画的背景分析
中国近现代时间的划分从1840年至今的时间中可分为三大部分。1840年至1949年中国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完整的壁画制作已成凤毛麟角;1949年至1978年以国家主题性壁画创作为主;1978年至今壁画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壁画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1931年侵华战争开始,文艺工作者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以宣传壁画的形式应用抵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艺术家精心创作的大型壁画,由于文化、政治、观念、建筑等限制,没有放开壁画家的手脚。1958年产生了“大跃进”现象,出现了全民壁画运动、赶超英美等呼唤,此时的壁画是昙光一现,街头布满了壁画的身影。1978年改革开放后,机场壁画振兴。一股现代壁画的创作热潮开始,截止到2003年20多年中,出现在全国各地机场、车站、宾馆、酒店各种材质的壁画就有500余幅,除了题材的多样,材质的创新也是空前。再到现在,壁画功能语言不断地发生改变。壁画已经从机场、宾馆、饭店,走向多种公共设施、公园、历史纪念地,走向营造城市文化环境的广阔空间。无论从规模,文化内涵,题材形式,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呈现了百花缤纷的姿态。面对时代的发展,壁画的功能性也在发生着转变,它是顺应着时代,以及人民的,壁画是大众的艺术。是公共艺术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空间场所中的壁画功能划分
空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程度,决定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同时社会意识和文化理念的开放程度,也决定壁画与公众相互参与程度。体现出壁画与公共空间的有机统一。随着建国之后,社会环境逐渐稳定,壁画得以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发展,迎来壁画热潮,以首都国际机场为主,壁画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美化墙面成了各个空间场所中的必备项。例如北京华都饭店、北京亚运村五洲大酒店、地铁站、纪念广场等。
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在城市空间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城市符号的凸显,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唐明月的《壁画设计》《近现代室内外壁画》两本著作中都提出了壁画的实用性功能,并与公众形成关系,与环境形成关系。现如今在研究当中对于壁画的功能性分类得过于繁杂琐碎,这些功能性都划分成审美性、宣传性、教育性功能三大类。而这些功能之间是可以相互交融的,如宣传性壁画也要实现审美性,教育性壁画同时也存有宣传性功能,只不过在这三者间,根据不同的空间场所的设定,会存有不同的功能性侧重点。
三、壁画功能的案例体现
(一)审美性功能壁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时在习总书记的回信中还提及了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创作者更是,在追求的美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美育、美化、装饰、材质美、材料新、修补空间缺陷等都是壁画的审美性功能的体现。审美性功能是壁画中的主力军,有庞大的数量,例如:陈瑾2002年通过纸、线创作的装饰壁画《静语》、赵松青布制材料拼接的《祥和之云》、胡金梨《金色年华》、刘辉《流金岁月》、机场壁画、地铁壁画等。
(二)宣传性功能壁画
壁画的宣传性功能体现中,最为显著的即为抗战时期的宣传壁画,大街道上随处可见鼓舞战士士气的壁画。弘扬主题内容、展现时代风貌的壁画都可算为宣传性功能中。例如:抗战时期的倪贻德等创作的《全民抗战》,直接以黄鹤楼墙面为载体;史沫特莱在前线记录下来的多幅抗战壁画,成了重要史料;“大跃进”时期的众多宣传画,张政治《捉迷藏》、邳县农民《火焰山》等。
(三)教育性功能壁画
教育性功能为主的壁画,主要体现在建国之后,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壁画的主题性受到了限制。具有纪念性的壁画也包括在内。最具代表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壁画,主题鲜明,画面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常德沅江风光带的壁画墙中有抗战教育意义的《常德会战》《黄河大合唱》等。
四、结论
壁画的三大功能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只是在多样的空间场所中侧重点不同。壁画是中国公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文化、建筑空间密切结合,加强美术教育,加强壁画审核标准,避免粗制滥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壁画的重要功能。时代需要壁画,人民需要壁画,壁画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
参考文献:
[1]侯一民,李化吉主编.中国壁画百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白晓刚.公共空间壁画功能及材料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2003.
[3]曹秋艳.论壁画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功能[J].美术大观,2012(7):90.
作者简介:赵晓东,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