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全程育人机制下通过分析书院制的实施原因,结合书院制存在的优势,提出高校书院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全程育人 高校 育人 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在教学理念、办学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给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多的挑战。2017年,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程育人格局。近些年来,国内高校陆续成立“书院”。这种书院制借鉴了西方高校住宿制学院的做法,也承袭了中国书院的古老传统。书院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凸显育人功能。新形势下,主动占领书院这块育人阵地,大力加强书院文化建设,对于促进高校更好发挥育人功能起到重大意义。
一、高校书院制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冲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地开启,网络资源的共享更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高校面对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管理思路及方法上出现拐角。但社会不可能取消正规教育,因为“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因为书籍和知识的符号已被掌握,正规教育为年轻人获得一种经验开辟道路,如果让年轻人在和别人的非正式的联系中获得训练,他们是得不到这种经验的。”
2.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我国高校大都采取校、 院(系)两级学生管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生需求的变化和增多,使原有的这种学生管理体制的弊端不断呈现。比如学生管理理念、学工队伍及延续多年的科层管理模式等这些原本的骄傲在如今形势下都成了弊端。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或者说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发言权,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对管理失去兴趣,不再愿意参与其中。这种缺乏监督机制的管理体制,已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以及高校特点格格不入,显得举步维艰。
二、书院制的优越性
1.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学生公寓书院制能切实将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将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学习、生活指导进行有机结合,克服了传统院(系)中学业指导、学生服务与生活管理相脱节的弊端。学生在书院里通过事务大厅,可以办理各种学生事务;辅导员在书院与学生同吃同住,增加师生间的亲近感;学生将书院当成自己的“家”,身心都在和谐文明环境中健康发展。
2.学生管理重心下移。传统的“校―学院(系)―班级―宿舍”的管理层级转变为“校―书院―宿舍”管理层级,解决了学院无法管学生,学生公寓管理中心管不好学生的问题。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了管理效能。学生也不再被“管”,无形中增加了对学校的认同感。学生将书院作为自己的家园来维护、建设,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
3.实现全环境育人。书院和学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实现教育服务学生的“无缝对接”。学院负责“学术事务”,抓好教学、科研工作;书院负责“学生事务”,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咨询资助、培养发展工作。另外在书院内实行导师制,聘请专业教师近距离对学生进行指导。有的书院内还可设爱心厨房,每逢学生生日或者周末,辅导员、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厨,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4.注重文化育人功能。书院建有优美、高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生活作息、党团活动等系列的制度规范以及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与制度规范的审美陶冶和规范导向教育功能。书院也以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或学校知名校友作为书院名,精心设计院训墙、书院成果展、服务指南等。再加上书院开展的导航计划、心理辅导、困难援助、拓展训练营等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
三、书院文化育人体系构建
1.强化书院德育。注重书院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培养德性;促进学生基础道德养成,推进寝室文明建设;推进公益实践,引导同学关注身边、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培育社会责任感。
2.加强学业指导。加强学情研判,把握学生学习生活状态;鼓励学生在书院中组建学习创新团队、研究性学习社团或提出帮扶要求;推进朋辈互助,充分挖掘书院学生在各方面的专长、特长,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引领互助。
3.深化实践育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把第二、三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整合,通过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推进书院课外学分修习平台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职业拓展、学科拓展、体能拓展、心理拓展、团队拓展、公益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
4.促进师生互动。聘请书院导师,打造精品“书院讲堂”,通过定期组织校内外教授、名家开设讲壇,交流思想、探寻知识、解读人生;建立干部教师下书院的长效机制,使干部教师深入学生,服务成长成为新常态。
5.推进文化育人。通过书院文化节、文化公寓和文化走廊建设,把书院文化活动打造为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又与优良传统相衔接的校园文化形态;赋予书院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以潜移默化方式,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识、意志品质、行为习惯。
全程育人机制下高校书院制要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主动走近学生为原则,以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努力将书院打造为立德树人的阵地、密切师生关系的舞台、提升发展能力的课堂、落实精致管理的平台,形成运行机制顺畅、服务体系健全、生活德育强化、学业指导多元、师生互动有效、成长环境舒适的书院全程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何敏静.师范院校书院文化活动育人体制实现途径——以肇庆学院为例 [J].肇庆学院学报,2013(6).
【2】杜丽娟.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与现状[J].教育与职业,2011(17):
【3】张雷.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社区管理的探索 [R].桂林理工高校,2013.
作者简介:梁炎钢,男,汉族,浙江绍兴,助理研究员,研究生,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