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翼星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主要指那些利用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1]
从20世纪初期的达达艺术到20世纪60年代的激浪艺术、电脑艺术,直到如今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繁荣景象。在艺术与科学的共生共融上,新媒体艺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它对媒介的高度依赖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也阻碍了传统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本文提出了新媒体艺术的系统论创作方法,并通过创作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希望借此探索一条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新途径。
时至今日,从单纯的录像艺术到形式丰富的新媒体艺术,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在形式语言层面实现了不断更新乃至于叠加的效果。达成这一效果的原因有二:其一,从技术发展的客观角度来看,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其二,从创作主体的主观愿望来看,当代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也乐于尝试多种媒体,以求在艺术形式上实现突围。前者追求媒体技术在纵深维度上的艺术表达。以技术之新拓展艺术之新,虚拟现实的、交互的、可穿戴的、沉浸化的、赛博空间的,甚至是增强现实的一系列作品陆陆续续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脉现场。后者在横向的广度上追求媒介的综合性。这也成为艺术家们常见的一种创作策略,既表现为对新媒体的运用,也表现为多种媒介的混搭,以至一件作品在运用新媒体的同时还可能拥有雕塑、装置、绘画、行为等语言形式中的两种甚至多种,从而形成“新媒体+”的媒介特征,构成一种复调式的艺术媒介形式,建构起所谓跨媒介和全媒介的艺术创作倾向。
在形式上,新媒体往往是集图像、声音、动态影像等多媒体结合从而为观众带来多感官体验的作品。但从本质上看,这些技术作为「新媒体」的基础已经将这些艺术作品同质化,他们都是数字的。直到现在,数字信息依旧是在创建时就被决定了的。而与此同时,这种同源的数字化的本质也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具有连结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数字技术所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使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巨大的网络覆盖,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意味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艺术本身作为数字化的存在,利用互联网可以轻易的在全球范围不同地域之间传播,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进行接收。而随着网络形成,远程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程度也不断加深。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家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组织活动而创作作品。
艺术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纵观当代艺术,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现代科学技术而言,这些新的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对于艺术创作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当代艺术中渐渐占据主流地位新媒体艺术更是如此。新媒体艺术随着摄影、影像、数码科技等各个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应运而生,并且在观念艺术等新艺术理论的支持下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当下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对于创作者来说,运用便捷的工具进行大批量的藝术品生产,把艺术创作这种带有神圣灵感的人类活动,变为理性机械的生产活动,将艺术生产这种特殊的创新活动,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相混淆,对艺术创作的发展也非常不利。[2]
长此以往,必将使艺术作品更加商业化、模式化。流水线式的商业运作,也必然会消减艺术性,减少作品中人性化的创作成分。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作品的身份有所变化,集艺术化与商品化于一身,但其艺术性是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化永远代替不了艺术性,艺术性是每一件艺术作品的固有属性。
新媒体艺术形式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收获又是一种挑战。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利用它,只有对其不断深人研究,才能逐渐驾驭它,使之为艺术创作服务。不断创新才能求得发展,不仅仅是工具的发展,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内容也要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摘自百度百科 改编
[2] 摘自青年记者 张蕾著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