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军
摘 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中水土保持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在推进生态屏障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的功能,探索创新治理方式,对于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生态屏障建设的角度出发,以四川省会理县为例,回顾了会理县20 余年来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实践,讨论了水土保持在其中的应用,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会理县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土保持
1 前言
长江上游河段西起青藏高原各拉丹东,东至湖北宜昌,地跨我国整体大地形的第I和第II级阶梯,全长4511公里,流域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长江流域面积的58.9%。得益于特殊的地理区位,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之一。受自然条件影响,长江上游生态较为脆弱,自我恢复能力较弱,而农耕活动剧烈,人为影响愈加频繁,导致近年来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水利部曾采用遥感方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两次水土流失调查,最新一次的数据表明,在长江流域内有超过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中有一半都发生在长江上游,平均每年有十六亿吨的土壤被侵蚀。由于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全国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都构成了严重威胁。
严峻的水土流失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极不协调。生态屏障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水土流失,防治土地石漠化,有利于区域水源涵养、修复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是长江流域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有效途径。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内容,随后党的十九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千年大计。随着中央领导方针和政策的改变,生态屏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建设工作迎来了不同以往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区域,四川省的生态环境在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四川省长久以来的重点战略,也是四川发展绿色生态文明的关键切入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作用,对于建设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为例,探讨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和问题,为地处长江上游的会理县继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建设生态屏障提供借鉴。
2 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建设的相互联系
2.1生态屏障的建设内容
上世纪末,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组成地区的四川省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建设生态屏障的发展战略,积极响应了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指的是按照因地制宜、防治兼并、生物配置多样性的原则构建的一系列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工程,通常采取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重措施。该系统工程的宗旨是严格保护、积极培育、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现有自然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区域自我修复能力,以实现提升长江上游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结构的目标,充分发挥屏障作用。通过在长江上游地区建设生态屏障,不仅维持上游的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能惠及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
2.2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屏障建设建立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重点包括防护和恢复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通过减缓水土流失、阻断沙尘暴等实现物理阻断,另一方面通过调节区域水循环提高自适应能力等实现过程阻断。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中,水土保持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主体工程和根本性措施,能够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保护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水土保持措施划分为工程性措施、生物性措施和耕作性措施(即蓄水保土)三大类。工程性措施主要采用土建类方法通过各种构筑物来实现,常见的有治坡工程或治沟工程,以及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等等。生物性措施主要用于提高植被覆蓋率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通常使用植树造林、种草及管理养护等方法。与任何单一的措施相比,水土保持在生态屏障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水土保持覆盖了土壤、水利、农业、林业、地质等多个方面,是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能够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纳入全面综合的考量,科学地统筹和协调各种不同功能的措施。水土保持兼具物理阻断与过程阻断两种功能,可以取得保水、保土、减沙、植被恢复与重建、防灾减灾等多重生态效益,因此在生态屏障建设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生态屏障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受经验与实践的局限性,目前生态屏障建设尚未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当下对于生态屏障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屏障的功能和内容等的定性研究,但是针对生态屏障的效益评估、建设标准和实施途径等的研究较少,缺乏生态屏障建设具体化、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如何科学制定生态屏障建设方案和措施、提高生态屏障建设有效性、全面评估生态屏障建设效益等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流域内和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在传统的工程技术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建设模式、完善治理方式,实现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生态屏障建设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3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面临的挑战——以会理县为例
3.1会理县生态屏障建设现状
会理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在地理位置划分上属于西南横断山脉的东北部分,靠近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总面积超过四千五百平方公里。会理县境内的土地多为耕地,所占比例较高且分布不集中,因此保护难度大,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县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会理县是农业大县,水土流失对耕地资源造成破坏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务院批准划定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其中将会理县归入重点防治县,从此开启了会理县的生态屏障建设工作。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会理县开展持续的实践工作,先后建设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共七期,此外还包括其他多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各级政府的总资金投入高达1.6亿元,总治理面积接近1000平方公里。会理县水土流失治理采用了坡改梯、种草造林等多种措施,约7500公顷土地采用坡改梯方式,栽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果木林分别占2.45万公顷合1万公顷,新种植草地6000余公顷。另有5700 公顷土地推行保土耕作方式,对4.5万公顷土地采用封禁治理。此外还完成了多个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新建上百座塘堰,近2000个谷坊,累计建设400余公里的排灌沟渠,以及近2.4万座蓄水池和8000座沉沙凼。
会理县二十多年来坚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显示,会理县全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下降约42.6%,由1988年的近3000平方公里缩小到1700 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现为4911.9吨/(平方公里·年),与之前相比下降了约4.4%;此外,年土壤侵蚀量现在为832.4万吨,与之前相比下降了近一半。
3.2会理县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会理县长期坚持生态屏障建设,经过全县各部门多年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显著提高,但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制约,水土流失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11年全县水力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7.43%,严重影响全县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作为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环节,水土保持工作目前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条件,现阶段水土流失治理与国家的标准要求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治理速度慢、治理程度低和管理难度大。当前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依靠政府职能,但忽视了私营行业和市场行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且没有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缺少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此外,负责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业务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项目分散,未能整合利用资金,综合治理的整体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类项目逐年增加且范围更广,整体监管难度较大。
水土保持中出现的三大问题突出反映了生态屏障建设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即规划、技术和资金三大制约。第一是缺少区域生态规划,会理县的生态屏障建设仅限于本县辖区,缺少上位生态建设规划指导,没有与周边县区形成互联互动机制,整体统筹布局层面有所欠缺。其次是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县区监测手段落后,监测体系不完备,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限制了监测数据的有效利用,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科技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建设长江流域生态屏障要求。第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例如在坡改梯项目上,国家投资相较于农业、国土等部门补助标准偏低,而地方财政的配套投资基本无法落实,受资金限制,项目综合治理程度不高,所在地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提质增效任务艰巨。
4 水土保持促进生态屏障建设的发展方向
会理县于2008年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县,并提出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即在二十年内全面建成一套综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适应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会理县生态屏障建设和水土保持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
从规划角度出发,生态屏障建设应秉承水土保持工程中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和理念,制定省、州、县层级的生态屏障建设的整体规划,确定每个流域的水土保持规模和修复目标,再将目标和指标分解至各个更小的流域控制单元。在此基础之上,加强与流域内其他州县的区域合作,实现统筹规划和综合实施管理。
在技术方面,应在生态屏障建设中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监测水平,扩大监测范围,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数据平台。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河流水力水质模型等工具,搭建流域生态系统的基本信息库,同时采用“天—地”一体化监测方法,进行必要的地面观测和抽样调查,基本实现监测网络全覆盖,及时准确地掌握区域内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动态等情况,为及时优化调整水土保持项目方案提供有力支撑,保证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就资金层面而言,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创新體制机制,积极探索生态脱贫工作的模式和路径。除了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之外,还可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碳权、水权交易,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来引导社会力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来筹集资金。政府应引导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将把生态屏障建设形成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开发与保护,通过充足的资金保障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效果,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千年大计,而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是生态屏障建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新形势下需要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的功能,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促进长江上游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回顾会理县水土保持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治理速度慢、治理程度低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探讨了规划、技术和资金等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指出了流域综合治理、信息化技术提升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发展方向,为会理县加强水土保持,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国阶.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若干理论与战略思考[J].决策咨询,2016(3):8-9.
[2]代玉波.四川长江防护林体系发展战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6,27(6):41- 46.
[3]胡定林.凉山州强力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J].绿色天府,2017(5):17-17.
[4]刘兴良,杨冬生,刘世荣,等.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05,26(1):1- 7.
[5]马秋艳,刘智勇,张炎周.四川省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13(4):8-14.
[6]于志磊.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及水文效应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