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2019-10-20 13:44马成东张钊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马成东 张钊

摘 要:教学模式对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形式、教学环境及教学质量起到了主要的制约作用,由于教学模式未被充分重视,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课堂创新,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响应了国家号召,符合时代的要求,文章详细阐述了“师生协同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经济数学》课程为例,阐述了具体做法和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展望,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师生协同一体化

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技术与内容的整合

(一)“互联网+”引领教育革命

2015年两会,“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自此“互联网+”行动上升至国家战略。“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当下,“互联网+”正在给职业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改变,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到教学内容的重构,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到教学手段的多元赋能,各种形式的在线学习资源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充分满足了学生移动、泛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现代信息手段的充分应用使课堂更有黏性,使反馈更加及时,使学习管理更加精准,使过程考核更加便捷。

(二)内容重构是教学创新的“王道”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重构,即“内容为王”。传统逻辑结构是从定义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原理,再应用该原理解决问题,逻辑严谨,但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内容重构就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逻辑,面向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内容结构重构,形成以“微课”为核心的顆粒化资源。经过结构化设计的若干微课构成了一套完整、开放、交互的教学资源库,为打造良好的教与学生态环境提供基本保障。

(三)学习平台助力技术与内容的整合

“互联网+”使信息化教学进入到了实时、泛在、交互、可控、可享的时代。智慧校园建设,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的出现为信息技术插上了翅膀,云课堂平台、网络课程、无线网络、智能终端形成了智慧课堂。技术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视觉化、互动化、角色化,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构建者和参与者,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让教与学的观念更具时代气息。

二、“师生协同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实践

(一)新型教学模式探索

按照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中以网络教学空间为环境,以学习通App为平台,以在线微课为载体,师生协同共建,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现实与虚拟、教与学角色融合的立体交叉、有效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经济数学》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实践

1.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经济数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为后继课程提供必备的数学工具,也是培养经管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多数学生对经济数学不感兴趣,既不想学又学不会,进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多次涉及是否保留这门课程的问题。笔者以问题为导向,以这门看似开设困难的课程作为实践载体,实践“师生协同一体化”教学模式。

2.课程结构化设计的“师生协同一体化”

打破课程原有的章节结构,按照任务——问题结构重新组织,目录分两级,设计15个任务,90个问题,让知识的颗粒化与系统化高效链接,有利于学生在线学习和师生交流,更便于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进行课程重组和重新建设。

3.资源建设的“师生协同一体化”

传统课堂教学视频时间长、占空间,不利于在线学习和传播。微视频作为资源建设的核心,短小精悍、易于传播,在结构化设计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学生体验到的是一对一的教学,符合“提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规律,同时有利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的使用,符合在线学习习惯。微视频的制作、作业、讨论、提问等构成了学习资源,资源建设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师生协同、生生协同,这一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展示的过程,还是考核的过程。

4.教与学的“师生协同一体化”

课前教师将微课推送到线上教学平台(学习通、蓝墨云班课、学银在线、职教云、学堂在线、雨课堂等),学生观看微课,根据个人学习兴趣和进度选择性使用平台扩展资源,完成知识的预习和自学;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协作探究,通过智能终端(手机或PAD)与教师在线投屏互动,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课后,继续利用在线班课平台,学生上传作业,教师在线批改,教师可挑选几名优秀的学生作为助教,协助教师批改作业、管理网络平台、制作教学资源等。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通过讨论、反复观看微课等方式将不理解的知识点搞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与学生自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生可自由掌握学习进度,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5.效果反馈的“师生协同一体化”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每一个学习动作和学习成果都有效的记录在数据库,并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数据与图表。学生可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在班级中的排位,教师也可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活跃度等。基于数据的学习行为监测与优化,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个性化教学得到了技术支撑。

(三)微课的核心地位

“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成功动作的核心是建立了对学习者富有黏性的资源库,这种资源库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微课(微视频),微课关注的是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实现学习的DIY。微课制作简单,成本较低,利用智能手机+纸笔、手写板+录屏软件、DV+白板、IPAD+手写笔等即可完成录制,有利于师生协同制作,增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信心,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设计和内容的提升上,制作出更多有水平、有深度、利于学习的微课。

(四)数据背后的实践效果

以高职金融专业《经济数学》课程为例,该课程共60学时,4学分,涉及30次课,63名同学。一学期授课结束后,课程PV219050次,组织签到28次,签到率97%; 形成了92个视频微课和2个扩展资源,43名同学视频观看完成100%; 完成了25次作业,全批全改,平均完成率98%,平均分95.85分;学习访问量39021次,综合平均成绩95分;开启了19个讨论问题,回复数410。

三、“师生协同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价值优势

(一)过程评价的优势

笔者在探索实践“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时,应用学习通APP,从教学设计到最终评价全流程如实记录,实时评价,实现了教学、学习与统计评价的实时连通,完成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实时激励,做到了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实时调整,形成了良好的相互赋能且可持续的良性学习生态。

(二)师生角色融合的优势

“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融合,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赋能。角色的淡化恰恰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新型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参与者,围绕某一问题共同开展各项学习活动,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教与学的过程完全符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规律。

(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关性分析

以高职金融专业《经济数学》课程为例,共60学时,涉及63名同学,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如下:观看视频占比35%,访问次数占比10%,讨论占比5%,作业占比5%,签到占比15%,课堂互动占比10%。通过相关性分析,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关系数为0.109731,相关性较弱,说明平时考核并不能代替期末考核,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加权计算作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相对合理。

四、问题与展望

(一)构建具有良好体验的学习资源

“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突出了个性化学习需求,符合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资源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必要性,资源要以精取胜,在必要的基础上越精炼效果越好;其次,各个学习资源要相对独立,突出“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重点学习,对于难点可反复观看、反复学习;另外,学习资源的格式要便于手机和PAD使用,小投入小制作即可;最后,资源的形式以视频和动画为主,形成一对一的教学感受,引发学习兴趣。

(二)构建智慧教学环境

智慧教学环境是“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前提保障,涵盖了校园内全部的学习场景,如:宿舍、教室、图书馆、操场等,应保证无线网络高质量、全覆盖,为学生方便地使用移动终端创造条件。还需要将教室的空间设计与智能网络设计相融合,为教师组织开展混合教学提供支持,将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虚拟空间打通,让学生喜欢待在教室。

(三)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師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成长需要依托于良好的发展平台。探索组建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效应,提升课程资源建设的水平;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掌握一手实践资料。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一体化”,围绕“师生协同一体化”这条主线,完成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师和学生角色一体化,物理空间与智能空间一体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师生协同一体化”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使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赋能,重构内容为教育提效,创新改革为职业教育助力。

参考文献:

[1]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N].人民日报,2015-04-23

[2]周建松.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指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

[3]刘超.构建“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育界,2016(6)

[4]杨春梅.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59-63.

[5]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5-9

作者简介:

马成东(1963-),男,汉族,河北省青龙市人,硕士,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统计、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开发等;

张钊(1986-),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硕士,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商营销。

猜你喜欢
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