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改革实践

2019-10-20 02:44缪锦瑞
文教资料 2019年21期

缪锦瑞

摘    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参照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設置和安排已不适用于我国。本文立足国家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创新理念和改革途径。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职院校    跨文化交际课程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多元文化冲突或融合不可避免,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经济层面上的竞争,不可避免地扩展到文化高地上。作为文化竞争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已刻不容缓。世界一流大学纷纷提出新的培养目标,例如: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量级报告——《耶鲁大学教育研究报告》强调除了学习外语之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斯坦福大学确立文化核心课程为三大类核心课程之一,内容涉及多种文化和价值观[2];2010年国家发布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3]。2019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6个年头。这6年里,国家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合作、打造教育共同体。不仅引进众多沿线国家来国内合作办学,更鼓励国内高校“走出去”跨境办学。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十四个省市的近90所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学府进行了中外合作办学;境外举办了4个机构和近100个办学项目,其中大部分项目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4]。国内高校培养目标已然与国际接轨,培养具备出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多元化的世界舞台背景下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的未来领导者。

国内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已不能满足国家新战略的要求。为此,我们应立足国家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寻求突破,迎接新挑战、新机遇,加大跨文化交际课程研究力度,改革教学内容,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质量,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将跨文化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它不应该是学校的一门课程,应该融入学校所有课程当中,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5]。虽然目前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已将跨文化交际课程归在通识大类中,却没有重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缺乏整体的设计,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等。

当前,高职院校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要求不如本科院校,选用教材几乎很少涉及非欧美国家的文化知识内容,亦无“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背景、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方面的内容。教授跨文化交际课程,不会提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际时需要运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此外,以往跨文化交际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很少有教师启发和指导学生深入了解目的国,主动思考不同国别之间的文化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仅依靠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期末试卷考核,主要测试学生对跨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和非语言、文化认知、交际技能等。经过调研发现,学生的卷面成绩并不能真正反映跨文化能力的实际水平。高职院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适用于所有学生,地位与公选课不相上下。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多出身于英语专业,学科视野相对狭隘,研究的学科方向相对较为集中,造成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课程创新理念和改革途径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当区别于以往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尤其在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情况下,既要满足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立足中国国情,又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提出创新理念和改革途径。笔者试从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创新和改革的己见。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欧美文化知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知识。“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应从以往全面集中介绍英美国家文化知识向增加沿线国家的文化知识转变。新时期下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不仅包含英美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地理、国情等知识,还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给学生搭建真正的多元文化课堂,通过实际生活差异的案例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欧美国家的穿衣风格偏向健美、运动、休闲风格,中东有些国家则要求女性着装不能暴露,对衣服裤子的长度有所规定。这样,跨文化交际课程将更具“一带一路”特色,更加多元化。

2.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目前市场上关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几乎没有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知识和倡议相关政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补充教学。可以鼓励跨学科背景出身的教师来客座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其中的几个章节;邀请有相关知识的教授或行业名师来沟通交流或开展主题文化讲座;参观沿线国家参与建设的外企公司等。但治本的根本方法是派遣教师去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了解文化差异,建设一支满足国家政策和社会新需求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师队伍,并且为今后跨文化课程教材编写做准备。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学习特点,鼓励教师结合新媒体工具尝试或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寻求跨文化交际课程传统刻板教学方式的突破口。例如:慕课、研学旅行、翻转课堂等。创新考核方式从分数论向能力论转变,例如:文化主题会演、拍摄文化差异相关的微电影、组织小组辩论赛、编辑跨文化公众号、文化论坛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

四、预期效果

西方学术界普遍认可将跨文化能力划分成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经历过传统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的水平不一,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行为。改革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和多元化。既增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又创新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学生不再单一学习欧美文化,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处理跨文化问题,而是真正融合多元文化知识,系统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发现文化问题、比较文化问题和解决文化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游刃有余地解决复杂问题,形成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跨文化能力。

五、结语

随着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逐渐频繁,对熟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背景的人才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的核心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国际化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着决定性作用。改革后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将弥补国内高校课程设置跟不上国家政策,涉外人才发展不平衡,人才知识体系不完整等方面的不足,培养国家所需的“一带一路”文化背景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园.耶鲁大学的通识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以《耶鲁报告》为起点[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4(1):8-12.

[2]吴坚,彭虹斌.斯坦福大学通识课程特色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7,33(2):68-7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2014.

[4]郭强.“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6):83-88.

[5]何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教育理念及实践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