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华
摘 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特有的价值引领,成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途径,发挥了思想政治育人功能。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借助志愿服务实践载体,帮助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
关键词: 志愿服务 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和奉献意识,实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的工作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栋梁,亟待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因此志愿服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量。
一、志愿服务蕴含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一)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作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对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政课实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思想引领,志愿服务以社会实践方式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培育。
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社会实践方式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促进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志愿服务有效将大学生的志愿奉献与社会需求结合,促进互助共赢和社会和谐,体现大学生的服务价值,同时激发大学生的认知和洞察意识,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志愿服务的动力,有效体验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增强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服务社会提供更加远大的理想抱负,树立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而奋斗,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愿意为他人、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奉献和牺牲,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相吻合,因此志愿服务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呈现多样化,如帮扶弱势群体、社区服务、科技知识普及、乡村支教等,融入社会公共服务顾及不到的领域,是大学生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传播性和传承性,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把社会责任感传递给社会,而且带回校园,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志愿者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使青年大学生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把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能够引导大学生接受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并努力践行。
在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志愿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精神内涵,用实际行动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并且自觉把志愿奉献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难以企及的实践育人功能。
二、志愿服务实现育人功能遵循的原则
(一)内化提升原则。
现在高校志愿服务形式很多,部分是社会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如果不在服务内容上精心设计,容易使志愿服务流于形式。本研究曾经对北京市某城市型应用型高校的志愿服务现状做过调查,61%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管理不规范,实施效果不显著,68%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培训,志愿者工作水平不高。为了加强管理的规范化和提高志愿者工作水平,要对志愿者进行主动培训,通过道德讲堂、与榜样座谈、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经验介绍等,提高志愿者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主动把志愿服务转变为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对志愿者设定任务目标,对参与志愿活动的人群类型、服务效果、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增强志愿大学生提高服务水平的主动性。
(二)精准服务原则。
志愿服务涉及的领域广泛,行业、社会团体、街道社区、农村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常见场所,志愿服务效果依赖于志愿服务专业化与需求的对接情况,对接得当,志愿服务受到欢迎,效果显著,对接不当,志愿服务受到漠视,效果不佳。调研中51%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互动人数少,有点浪费时间、精力。为此前期调研与沟通是实现对接的前提,大学生志愿者需要摸清需求意向,根据需求设计服务主题,提供“定单式”服务,既实现大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社会的爱心奉献,又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做到志愿服务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志愿服务的双赢。
(三)顺应时代发展原则。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大学生志愿服务要从人民的精神需要出发,融入社会公共服务顾及不到的领域,拓展志愿服务的外延,帮助社区居民找到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既是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又是大学生结合时代需要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途径,符合高校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三、提升志愿服务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实效性的措施
(一)深化教育引导,突出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期间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长成才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完成服务社会与个人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通过志愿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实现中国梦的合格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依托“当代雷锋”孙茂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叶如陵等社会榜样人物的力量,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助力学生逐步实现“学习”“跟跑”“独立”的成长过程。开设道德讲堂,邀请榜样宣讲事迹,开展时政讲座,榜样现身说法成长历程和信仰铸就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榜样精神的讨论,完成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思想引领;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大学生接受榜样志愿服务经验指导,跟随榜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完成“跟跑”的过程,言传身教中接受榜样的信仰和价值追求,自觉把榜样的奋斗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行动引领;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如孙茂芳志愿服务队,独立调研需求、设计主题、开展服务,完成“独立”,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结合。
(二)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平台,注重行为养成。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志愿服务平台是学生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志愿服务平台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志愿服务行为养成,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机器人学院利用与社区合作共建的资源搭建学生校外志愿服务平台,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文化中心设立孙茂芳志愿服务岗,打造高校与社区共建的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开展知识宣讲、榜样事迹宣传、老人网络知识辅导、儿童成长引领、平安社区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校园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此志愿服务平台的培育下,涌现出了六支优秀志愿服务队伍,一大批学生干部成长锻炼起来,成为校园成长成才先锋。孙茂芳志愿服务岗已经成为校园志愿服务品牌,在学生中形成很好的示范引领效应,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促成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
(三)完善制度,保障志愿服务育人的长效机制。
工作制度能够保障团队的正常工作秩序、保证團队作风的良好传承,是志愿服务高效、长效的重要保证。志愿者招募制度、培训制度、奖励制度促进志愿者素质的提升,为开展好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保障;组织管理制度、承诺制度和监督考核制度明确团队纪律、志愿者义务和各组成机构的职责,保证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工作咨询制度、道德讲堂制度、志愿服务基地管理制度、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制度促进志愿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工作总结汇报制度、宣传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总结提升,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窗口,在校园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宁兴旺,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90-92.
[2]傅帅雄,刘雨青,黄顺魁.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