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而人必须要会生活,不仅包括孩子当下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孩子走入社会后的人生生活。2019年,本刊邀请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和大家一起谈谈生活教育。
我童年时代有许多难忘的游戏,例如雨后甚至淋着雨,上百个孩子聚集在崎岖不平的街道上玩“垒堰”的游戏。我童年生活在青岛,因为青岛是座岛,即使在市区里街道也是崎岖不平的,我们宿舍的西门外就是一个山坡。
这个游戏很简单:在西门外落差较大的街道上,坡上和坡下分别有很多孩子。坡上的孩子先用泥巴垒堰蓄水,然后放水冲击坡下孩子所筑的泥坝。在游戏群体里,有的孩子负责出主意,有的孩子负责喊话,有的孩子负责指挥,有的孩子负责运输,有的孩子负责垒堰……大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上面的孩子喊:“我们已经把水截住了,一会儿就冲垮你们的坝!”
下面的孩子说:“来吧,我们不怕你们!”
上面的孩子喊:“你们的堤坝是不堪一击的,一会儿我们会放大水,你们的坝全都会被冲开啦。”
下面的孩子说:“你们甭做梦,我们的坝特结实,里面放了稻草、树枝和铁丝,你们的水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成我们的啦!”
然后,一场惊心动魄的泥水战斗就开始了。
在群体性的户外活动中,再简单的游戏也有了不简单的意义。在这场上百个孩子参与的泥水大战中,包含与别人的合作与竞争、制定和遵守规则、领导力、执行力、判断力、思考与动手能力,甚至谈判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学习与实践。而且在情商方面,自己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也都会在这场游戏中无形地得到提高。
儿童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哪怕是再好的父母也不能代替伙伴的作用。在儿童时期,孩子间有效的群体交往基本上都是在户外活动和游戏中进行的。群体性户外活动,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天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身体内积攒的能量。
所以,父母要明白群体性户外活动的重要性,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们要联合起来,以群治独,让孩子在群体性户外活动中提升各种能力。
许多父母在重视孩子户外活动安全和培养卫生保健习惯方面有着很大的误区,认为重视孩子安全,就是避免孩子参与有风险的户外活动;培养孩子卫生保健习惯,就是避免孩子去接触灰尘和泥土。实际上,越是缺乏实际体验的孩子,越容易发生意外伤害,户外活动的一大功能就是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实质是过度伤害。
重视孩子户外活動安全,不是避免孩子参与各项户外活动,而是要培养孩子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意识,例如:要穿便于活动的衣服参加活动,把上衣的衣摆塞进裤子里并系紧鞋带,以防摔跤;告知孩子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什么危险并掌握防范措施;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运用活动器具以及自制玩具;告诫孩子不要在活动中带着愤怒去推挤、拉扯、殴打伙伴。
其实,父母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可以重回童年,以儿童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到野外、到大自然中去,陪孩子狂欢一天,并和孩子一起养成亲近大自然、热爱户外活动的习惯,让户外成为孩子成长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