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颖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平时的养生习惯也因此不同。比如人参,真是好东西,但并不适合所有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但是到了育儿方面,很多人就忘了差异和适合的问题,总忍不住用余光瞥着别人。人家孩子会背唐诗了?天呀,回家赶紧让自己孩子练起来;楼上的娃学游泳了?哎哟,又晚了又晚了;同班同学报了4个课外辅导班?那咱也不能少。
好像每个孩子都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得踩着时间的点,晚一点儿都不行。
比如个头儿,早长晚长都很正常,但是看孩子比别人矮了,就着急。每顿饭盯着孩子吃,没下去两碗饭就扼腕叹息。
我的一个朋友,身高1.5米出头,老公不到1.7米,孩子比邻居家同龄的男孩矮了一些。我看了看人家孩子父母,光妈妈就1.77米,夫妻倆都是退役的运动员。存在身高差距,按说孩子出生前就应该有心理准备,可我朋友觉得这是喂养出问题了,变着花样给孩子换奶粉和辅食,还给孩子增加了运动项目和晒太阳的时间。
选择兴趣班也是。英语、钢琴、游泳几乎成了小孩儿们的标配,也不管男孩女孩,有没有兴趣和能力,赶着鸭子也得上架。
很多父母为了教育好孩子,看了一本又一本育儿书籍,每学会一种理论,就在自己娃身上试,激励法一阵子、挫折法一阵子,自我纠正,不断试错,效果却甚微。一些家长直喊累: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还是教不好娃?
其实,育儿的方法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自己的娃只有自己最了解,他是什么性格,长处和弱点是什么,没有哪本书能告诉你。书籍能够提供的,只是教育的“术”,也就是工具,在拿来使用之前,我们要先想清楚,我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我希望他未来具有什么品质,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每对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也不同。所以父母确定大方向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与孩子互动中,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孩子的方法。
只有父母的理念和目标够长远,在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时,才能不盲目、不攀比。
想起一句广告语:我自己的抵抗力。那么教育孩子时别左顾右盼。别忘了这是:我自己的孩子!
[—请参阅本期P21《关颖:家庭教育,要先“悟道”后“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