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妮
摘 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城市综合枢纽周边地区,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作为承载着吸引当地市民和游客的公共空间载体,需考虑融入更多的文化、功能、设施、活动等,为市民设计更多更自然的绿色空间;同时,注重城市公园建设与周边项目开发的相互促进,使工作、生活、休闲、购物、出行等紧密联系。借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城市绿谷景观规划设计国际咨询项目(以下简称:城市绿谷)对类似的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深圳北站;城市绿谷;公共空间;城市公园
前言
對城市综合枢纽周边的公共空间进行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保护现有的景观资源、修复受损的环境、贯通绿色系统,让人、动物和城市可以回溯历史,和谐共存,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绿色化。
项目背景
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是深圳确定的13个重点区域之一,提出了“一核、一心、一网”的建设计划,本项目是以“一网”为基础对中心区进行城市景观打造,对北站地区城市环境的高品质塑造有着深远影响。作为北站都市景观核心区,基地与其他三个景观核心区形成轴线联系,彰显城市活力;同时承载观澜河滨水景观轴带,东西向打造生态廊道连接西部山体与东部滨水景观;还是旅游文化带的一部分,肩负传承文化的责任。
“城市绿谷”项目主要的挑战在于:铁路严重分割自然与城市,高架地铁轨道线产生大量桥下消极空间;汽车多,道路阻隔大,步行环境不安全;建筑密度过高,规划绿地面积过少,内部设施不足;城市的发展与扩张导致山体退缩,绿地减少。
策略分析
1将自然引入城市
1.1 增加绿廊
借鉴国际先进城市中跨轨道立体公园的成功经验,集中设置多处铁道公园与绿谷网络对接,缝合被割裂的空间,促进自然山体、水库与城市的融合。
1.2 延长绿轴
城市绿谷南北向菠萝山和塘郎山延伸,形成10公里的生态休闲轴;东西向红木山及黄竹沥延伸,形成7公里的北站门户景观轴。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的十字景观轴。
1.3 编织绿网
以绿谷公园为脊梁,向两侧生长出如毛细血管般的花园式散步道,与各地块内部开敞空间连接,交织成一张生机勃勃的绿色网络。
1.4 点亮绿谷
我们将种植40000棵树木点亮绿谷,在核心节点上复制羊台山的“回忆森林”,唤起人们对森林的记忆[1]。
2让生活充满绿色
2.1 绿色出行
围绕北站建立复合型 “中央绿环”,构成“环+放射”状的绿道体系,沿路设小型休憩广场、生态驿站、遮阳避雨降温等设施,创造绿色宜人的慢行环境,鼓励人们从水泥森林回归自然森林。
2.2 绿色交往
我们将设计绿谷APP,并在公共活动节点设置免费wifi,促进智慧生活圈的创建。而一些休憩的空间,我们则屏蔽wifi,鼓励市民面对面的交流。
2.3 绿色文化
倡导生态教育与文化展示,设置漂流书房,为各种环保公益活动提供场地,组织市民义务植树、义演义卖。
2.4 绿色市政
大力推广使用雨水收集循环系统;沿公园四周规划小面宽建筑,留出多条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大面积采用太阳能,减少用电;沿高架轨道两侧设隔音花园,有效减少噪音影响。绿色生活的建设,为绿谷建设注入源源动力。
这些策略将有助于建设高品质的绿色环境和属于我们的城市绿谷。人们生活在城市,却可以随时来到充满现代岭南乐趣的公园,时而游走蓝色水网,时而穿越绿荫花丛。北站绿谷未来集生态保育、市民游赏、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绿地网络[2]。
3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园系统
城市绿谷总绿地约275公顷,包括新增8公顷的铁道公园和2公顷的立体花园,共分为五大主题公园:生态郊野公园(红木山郊野公园)、生态城市公园(北站中心公园、玉龙公园、民丰公园)、生态休闲公园(绿谷公园、北站公园、和园、谐园、高线公园、铁道公园)、生态文化公园(文化公园、白石龙音乐公园)、生态康体公园(南园公园、白松公园)。4个“回忆森林”(景观节点):“回忆森林”:唤起人们对森林的记忆;文化节点:开放的文化氛围;运动节点:倡扬健康的生活气息。1条多彩路线(绿谷公园):紫荆溪谷、杜鹃花谷、风铃空谷、凤凰微谷。
6.7公里长的绿谷公园,是本区关键性的带状休闲公园,我们将种植上万棵树木,形成都市里连绵的森林带,如一条流淌的绿河,汇聚城市的生命力。
分离式的绿道和散步径,配置雨水花园、隔音花园、景观桥、信息亭、空中走廊等,构建连续、舒适、安全的慢行廊道。这条“多彩”的线路包含各种有意义的元素,利用地形的高差变化构成强烈的空间对比,由北往南形成紫荆溪谷、杜鹃花谷、风铃空谷和凤凰微谷四个主题。“回忆森林”则是景观的标志点,为艺术家提供展示才华的最佳场所。
4重要景观节点的打造
4.1 文化节点
绿谷公园与文化公园的交汇处。设计蜿蜒起伏的文化长廊,便于南北互通。围绕保留大榕树设旱喷广场,与三角形的回忆森林相呼应,策划“榕树头论坛”,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及公共事业。
4.2 运动节点
绿谷公园与白松公园的交汇处。有活动综合体,连接商务区立体连廊,具有休闲咖啡、管理用房、儿童攀爬墙等功能;也有多种活动场地:健身设施、涂鸦墙、球场等,满足全家的活动需求。
4.3 门户节点
绿谷公园与北站公园的交汇处。设计将北站东广场空中花园向东及周边地块延伸,与绿谷公园立体连廊南北对接,精心设置叠水景观和林荫式台阶,形成2公顷的立体花园,与之搭接的建筑物底层局部退让公共空间。
4.4 商业节点
绿谷公园与南园公园的交汇处。在保留现状三块小山丘的基础上,设计跨铁路廊桥与天桥,配以丰富的林下空间、雨水花园、生态微环境与运动场地,将周边各商业与居住区紧密联系。
5结束语
作为大自然的居民,我们积极创造一种被绿色拥抱的城市美学。“城市绿谷”的计划,不单为我们带来亲切的自然,更是最诗意的栖居,也为城市发展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升城市综合枢纽周边一带的活力和吸引力,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沃德·汤普森,彭妮·特拉夫罗. 开放空间:人性化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2.
[2] 迪特尔·格劳.城市环境景观[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