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19-10-19 14:43肖非常
科技创新导报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融合高校

肖非常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政治局把集体学习的“课堂”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人民日报社,“报、网、端、微、屏”一体建设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本文围绕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推动高校媒体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视角,提出一些对策与思考。

关键词:全媒体  媒体融合  创新  高校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5(a)-0237-02

2019年的两会,让5G/4K/VR/AI变得家喻户晓,媒体融合成为两会的热搜词。通过两会,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也向广大社会和人民群众表达了高层进行技术创新的决心和高度自信。全媒体时代,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等院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先进技术、创新管理手段,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已刻不容缓。

1  目前高等院校媒体融合发展情况

高校媒体发展优势明显——网络覆盖、人才聚集、理念先进。作为我国最早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在“网”域具有先发优势,基于网络的多种媒体综合运用是目前媒体融合的主要方向,这方面产品比较成熟,模式比较固定,近10年来发展也比较迅速。如网络公开课、图文声像混编的网络教程、电子教材等等,以及基于B2C的教学录播与监控、网络教学信息系统、网上培训。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网格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速带宽的提升,存储容量的增大,其主要方向已从网上信息发布、网络办公逐步过渡到促进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建设智慧校园。

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推广应用,媒体表现传播手段演化进化,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在中央、省、市、县各个层面推动广播电视和报纸在新媒体领域发力,传统媒体流程再造,在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大力创新,中央广播电视、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政府官媒、党媒已呈现多元发展、不断升级的态势[1]。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凭借平台优势,在信息推送、流量引导方面开展“群”“圈”文化,利用微博群、微信群、朋友圈,采用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特性收割流量。相比之下,高校在新媒体领域的优势不如之前明显。

从目前看,呈现出高校在“网”域、政府在“报”域、互联网巨头在“微”域、各类社会资本在“端”域、“屏”域领先发展,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虽然高校也已着手建立学校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但媒体手段运用、传播方式,整体还是局限于教育媒体,侧重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给学生思想品德锻造、人文素养培塑以及利用新媒体,回应广大师生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还需补短板、强弱项。

2  实现高校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

高校實现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构建新媒体矩阵、打造慕微课平台、建立大数据中心、推动产学研流程再造和跨业界合作等方面着手。

2.1 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优化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变得日益成熟,已经从互联网大国步入互联网强国,5G通信、4K高清视频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QQ、博客、微信、抖音,这些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推陈出新,“扫一扫”、“摇一摇”、“看一看”、“搜一搜”这些新功能的推广应用让处于网络中的每一个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微信群”,随之而来的新媒体革命呼之欲出。

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去中心化、交互性良好的特性,综合运用多种平台工具,改进语言表达,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如通过搭建直播平台、丰富校园网络电视;通过开设访谈节目,畅通师生、生生、老师之间、社团之间的沟通渠道。如利用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发布校园资讯、推送热门文章,学生就可以周知校园动态,学习文化知识。如利用微信“群”和朋友“圈”功能,可以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开设在线论坛、组织文体活动。如通过网络微博,老师可以布置作业,学生可以网上发起提问。

通过对“两微一端”的整合,形成新媒体运营团队,建立横向到院校各部门,纵向到专业系、班组的新媒体矩阵,从而实现优化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2.2 打造慕微课教育平台,提升高校品牌推广知识服务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家教授云集、学生数量庞大。开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小规模在线私有课程,不仅能降低教学成本,还能提升教学品牌。经过近10年的发展,慕课、微课平台和运营模式日趋完善。通信技术、存储技术的迭代升级,解决了网上课程存储的容量瓶颈、网速的带宽瓶颈,用户体验与课堂教学已相差无几。

高校应该考虑在更宽范围、更高层次上开设在线课程,响应用户需求、重建师生关系,通过“互联网+教育”开始构建教育传播大格局新业态。打造精品优质课程,改造传统论坛讲座模式;通过开设网络微课,改造传统的小班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知识性权威性和吸引力。

高校学术权威、知识缜密,一面连着广大师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一面连着国家社会,是人民群众汲取力量的重要来源。全媒体时代,高校应当借助互联网的翅膀,通过媒体融合手段的运用,让知识传播更快、更远、更精确,更好的服务社会,让学校品牌形象更加高大。

2.3 建立大数据服务中心,探索构建知识付费运营模式

高校完备的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数据资源经过常年累月的沉淀,已形成了体系完备的数据资源池。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精确性的日益提高,物联网、云计算的广泛运用,智慧校园的推广普及,传统媒体在完成数字化转型之后随即开启了智能化进程[2]。高校可以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教育培训中,利用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学情分析、课外辅导,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如何运用新科技成果,推动教学管理创新,高校大可作为。如建立大数据服务中心,学生一入校,可采取网上调查问卷采集个人信息,通过分析评估,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推动给学生学习必须的前置知识,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行进修,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通过手机客户端,精准投放、定时推送给学生学习的前沿知识、社会发展动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能力。如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可以跟踪教师授课进度,评估教师授课质量、分析教师授课能力、提出具体改进办法。

自媒体时代,高校还可以探索在新兴领域,逐步推廣实施内容付费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激发教师强大的内生动力,打造精品课程,还可以更好地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推动知识创新。让高校教师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通过发挥教师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讲研练一体设计,广大教师必将会是满天繁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4 推动产学研流程再造,提升高校师生科研创新能力

产学研模式一直是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美国在高校的学生宿舍孵化了许多大型科技集团,成就了许多企业精英,许多大型科技企业也乐意将研发中心设在高校,通过前沿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合作,促进科学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变迁与变革的新时代,黑科技与新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驱动轮,谁掌握了新科技成果,谁就掌握了产业的制高点[3]。

全媒体时代,通过产学研流程再造,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高校在企业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体验式服务,通过视频联通、流程监控、大数据分析更敏捷地知道社会需求、行业发展态势,对提升高校教职员工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搭建跨业界合作平台,消弭不同学科门类边界隔阂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既研究基础学科,又兼顾职业教育,专业性很强,很多知名教授在一个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几乎毕其一生。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新科技革命以来的历史,我们发现,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这些产业通常需要整合、汇集几个学科、数个专业甚至数十个专业的知识。

如银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网络支付“支付宝”“微信钱包”;报业与手机的结合,产生了“手机报”;未来,音乐+动画有什么新思路?体育与电影能否找到新进展?电能能否无线传播?这些都需跨学科跨业界合作完成。

全媒体时代,高校通过搭建跨业界合作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就可以实现不同学科门类、不同专业的人才互动合作,推动知识的爆炸性增长,避免以往靠行政力量来组织或者通过社会资本风投和容错来实现。

3  结语

高校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立足举起铸魂育人主业,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教学科研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充分利用高校人才技术优势,探索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技术运用在教学科研中,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北京:新华社,2019-01-25.

[2] 黄楚新,刁金星.盘点2018年中国媒体融合多元发展[J].新闻论坛,2019(1):28-31.

[3] 谭天.中国新媒体发展一年回顾与研判[J].中国广播,2019(2):48-51.

猜你喜欢
全媒体媒体融合高校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