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霞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妇幼保健院妇科,江苏连云港 222100
复发流产是妇科常见的妊娠疾病[1],该病的特点为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且随着现代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导致复发流产事件发生率逐年递增,自然流产事件不仅让患者失去胎儿,还会让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严重伤害,破坏家庭情感,增大家庭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和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2]。复发流产事件的发病因素复杂多样,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已经成为困扰妇科医生的一大难题。血栓前状态与复发流产事件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临床上,复发性流产为妊娠女性连续2次及以上发生自然流产的情况[3],该病的病机十分复杂,有报道称,该病的发生和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血栓前状态、免疫因素以及内分泌异常等密切相关[4]。其中,血栓前状态为导致女性发生早期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资料中提及,若机体中的抗凝与纤溶系统功能发生障碍亦或者是失调的情况,将会使血液中出现多种能够导致血栓形成的因素[5]。因血栓前状态致复发性流产的危害性非常大,可对孕妇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损害,并能危及胎儿的生命健康,所以,临床有必要加强对该病患者进行早期正确治疗的力度。此研究,笔者以132例血栓前状态致复发性流产患者(2016年4月—2018年3月)为对象,旨在分析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疗法在血栓前状态致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该院接诊的血栓前状态致复发性流产病患1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当中,实验组的年龄为22~39岁,平均(29.18±3.24)岁;流产次数为 2~5 次,平均(3.41±0.78)次。对照组的年龄为 22~40 岁,平均(29.54±3.86)岁;流产次数为 2~5 次,平均(3.62±0.91)次。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信息完整,对治疗所用药物均耐受。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两组的年龄和流产次数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22~40岁;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③患者自愿接受和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患者年龄未满20周岁或超过35岁;②夫妻染色体异常,微生物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衣原体等);女方生殖器官解剖异常(纵膈子宫、子宫肌瘤、宫颈机能不全、双角子宫等);女方内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男方精子异常;免疫性疾病(抗精子抗体、封闭抗体等);③夫妻双方心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异常、胸片、血尿常规异常;④对治疗使用的药物过敏;⑤近3个月内进行过相应治疗,如服用过促纤溶药物或抗凝药物。
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疗法,详细如下:阿司匹林,75 mg/次,经口服用,1 次/d,(国药准字:H37020354)。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 000 IU/次,经皮下注射给药,1次/d,(国药准字:H20060190)。对照组单用低分子肝素,详细如下: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用药量为5 000 IU,1次/d,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半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检查,如治疗期间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指标正常,记录患者所需的时间,停药指导患者妊娠,并在患者妊娠后积极保胎,观察患者是否能够成功妊娠超过既往流产月份2个星期以上,实验室指标还未降至正常者需要继续治疗,直到1个疗程结束。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护妊娠成功率进行总结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分析。
采取凝结法检测两组的凝血酶时间,同时采取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综合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并对其作出比较。
对两组都随访至分娩后,观察两组的妊娠结局,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计算出活产率,用于组间对比。
对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治疗前的凝血酶时间进行比较,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凝血酶时间为(17.53±1.01)s优于对照组的(16.92±0.95)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酶时间的对比分析表[(±s),s]
表1 两组凝血酶时间的对比分析表[(±s),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6 6)对照组(n=6 6)t值P值1 6.2 3±0.9 7 1 6.2 1±0.9 8 0.1 1 8 0.9 0 6 1 7.5 3±1.0 1 1 6.9 2±0.9 5 5.5 7 4 0.0 0 1
实验组治疗前的D-二聚体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D-二聚体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 D-二聚体水平的对比分析表[(±s),μg/L]
表2 两组 D-二聚体水平的对比分析表[(±s),μg/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6 6)对照组(n=6 6)t值P值3 7 8.0 4±2 6.9 5 3 7 7.9 3±2 7.0 1 0.0 0 2 0.9 8 1 1 1 3.4 2±2 0.6 9 1 2 1.5 7±2 4.4 6 2.0 6 7 0.0 4 1
实验组的活产率为87.88%,比对照组的68.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妊娠结局的对比分析表[n(%)]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人们的生活压力随之提高,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各种综合因素导致现代妇女妊娠面临着自然流产的威胁[6]。目前,复发流产已经成为我国及国际医学界有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情况即为复发性流产,严重威胁女性身体及心理健康,影响家庭和谐,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于女性复发性流产中。有相关研究显示,纤溶途径缺陷是女性发生复发性流产的相关因素,大约占到复发性流产患者的67%,其中的66%的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获得性或遗传性止血功能异常,该种止血功能异常在医学上被称为是血栓前状态(PTS)[7]。PTS是指凝血因子、抗凝蛋白、纤溶蛋白等获得性或遗传性缺陷,或者是存在获得性危险因子导致的高血栓栓塞倾向,不一定是指疾病,也可以是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主要症状有:血小板激活、凝血功能增强、血管内皮损伤、纤溶系统功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的生理改变是因为女性妊娠时体内血液粘度发生了改变,致使血流异常高凝状态而使孕妇体内形成小血栓,诱发胎盘内血流量减少、缺氧、缺血,引发流产。
若孕妇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情况,将会使其血流处于一种高凝的状态之中,使得纤维蛋白大量沉积在子宫局部组织以及胎盘当中,并由此引发了微血栓,使得胎盘的血灌注量明显降低,与此同时,还引发了局部梗死灶,使得胚胎组织无法获得充足的氧气以及营养元素,进而导致了流产。现代研究表明,血栓形成之前,人体血液当中含有的多种纤溶亦或者是抗凝因素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此时,通过对患者的纤溶亦或者是抗凝因素进行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存在血栓倾向的病患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流产率。凝血酶时间在外源性以及内源性凝血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将集体的抗凝状态清楚地反映出来。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Fb降解所形成的一种特异片段,若人体的纤维系统受到损伤,其机体中的D-二聚体水平将会明显升高,表明机体当前正处在一种血栓前状态之中。
王桂花[8]的研究中,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的46例患者的活产率为84.78%,优于单一用药的46例患者的67.39%。该研究中,实验组的活产率为87.88%,比对照组的68.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和王桂花的研究结果相似。另外,实验组治疗后的D-二聚体水平为 (113.42±20.69)ug/L, 优于对照组的 (121.57±24.46)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凝血酶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对血栓前状态致复发性流产病患施以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栓前状态,增加活产几率。相比较于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抗栓作用更强,能够显著降低血液黏滞度,并能起到提高胎盘组织血液灌注量以及抑制抗心磷脂抗体等作用,并且,低分子肝素还具有作用时间长以及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不会对人体的血脂和血小板指标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容易透过胎盘,所以,该药物的使用并不会对胎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通过应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够对环氧,酶活性进行有效的抑制,并能对血栓素A1的合成过程进行有效的抑制,能够限制血小板的活化以及聚集反应,并且,小剂量用药还不会引发诸多的不良反应,将之与低分子肝素进行合理联用,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血栓前状态控制的效果。
综上所述,于血栓前状态致复发性流产中合理联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可取得显著成效,既有助于缓解血栓前状态,又能提高活产率,促进凝血酶时间等指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