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肿瘤(GIST)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

2019-10-19 02:58郭红红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梭形危险性免疫组化

郭红红

河北燕达医院病理科,河北廊坊 065000

胃肠间质肿瘤是临床上常发生于消化道的间叶源性肿瘤,是一类具有自身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的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学特征及免疫表型。该类肿瘤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胃肠间质肿瘤的发病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且在发病早期常为良性病变,但患者若不接受及时的治疗,就会进展成为恶性的病变,且病情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向腹腔及肝脏等部位转移[1]。由于该疾病发生于消化系统的特殊性,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给予及时的控制,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给予胃肠间质肿瘤患者及时的诊断及优质高效的治疗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了提高该院在胃肠间质肿瘤中的诊断治疗质量,在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内开展了该项研究。此期间内于该院诊治的36例胃肠间质肿瘤一患者经过筛选后纳入研究,在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为回顾性分析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该院诊治的36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筛选后进入研究。3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数为20例,女性患者数为16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平均年龄为(57.3±1.4)岁。患者在入院后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关的检查措施,确诊为胃肠间质肿瘤。该次研究初始进行病例筛选时,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其他部位肿瘤、严重外伤、全身感染性疾病、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对该次研究的目的及流程进行说明。该次研究中病例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指标,所有患者均符合指标的纳入要求,可以顺利进行对比研究。且该次研究提交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顺利通过。

1.2 方法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将所有患者的病理标本均来自手术切除组织,将标本使用浓度为4%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石蜡包埋后并进行常规的固定,将标本进行HE染色处理,同时使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的抗体使用的是 CD117、CD34、SMA、Desmin 及 S-100 蛋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予以总结。并对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4 结果判定

免疫组化染色CD117和DOGI以细胞质或细胞膜着色为阳性,CD34、desmin和SMA以细胞质着色为阳性,S-100细胞质和细胞核着色为阳性。将GIST分为良性、恶性和潜在恶性(交界性)。 若肿瘤具有浸润性(包括黏膜浸润,侵犯肠壁肌层)、肿瘤出现远近处脏器转移则为肯定恶性指标。若胃直径>5.5 cm,肠直径>4 cm;胃核分裂象>5个/50HPE、肠核分裂象>1个/50HPE;肿瘤出现坏死、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及肿瘤细胞生长活跃,排列紧密,则为恶性潜能未定指标。 具备1项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时,诊断为恶性;仅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时,为潜在恶性GIST;未见上述指标时,则为良性[2]。

肿瘤风险度分级标准按照Fleteher等提出的四级分级标准,将肿瘤的风险度分为极低度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及高度危险性[3]。

1.5 统计方法

该院相关医师将得到的检查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恶性结果

36例患者中有有27例为良性,占比为75%;5例为恶性,占比为13.89%;4例为交界性,占比为11.11%。

2.2 GIST的发生部位结果

36例患者的肿瘤位置分布在胃部、小肠、食道、直肠肛管等位置。其中胃部有18例,占比为50%;小肠12例,占比为33.33%;食道3例,占比为8.33%;大肠2例,占比为5.56%;直肠肛管1例,占比为2.78%。

2.3 肿瘤风险度分级结果

根据Fleteher等提出的四级分级标准,36例患者中有5例为高度危险性,19例为中度危险性,6例为低度危险性,6例为极低度危险性。见表1。

表1 患者肿瘤风险度分级结果

2.4 细胞形态结果

36例患者中28例为梭形细胞型,占比为77.78%;5例为上皮细胞型,占比为13.89%;3例为混合细胞型,占比为8.33%。

2.5 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显示,有21例为CD117阳性,此例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3例为CD34阳性,有9例为SMA阳性,有6例为Desmin阳性,有1例为S-100阳性,这些与病理结果相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免疫组化结果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逐渐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渐升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的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的改变,这种改变通常是脱离原生化的,使得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胃肠道疾病就是其中之一。现阶段我国的胃肠道疾病临床发病例数不断增加,其中肿瘤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胃肠间质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胃部,胃部的病变可以占到整个病变的60%~70%,小肠次之,可占到20%~30%,食管与结肠一共占比<10%。胃肠间质肿瘤的症状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4]。该病在临床发病时以腹痛腹胀、腹部出现肿块、消化道出血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次之的症状表现为腹泻、便秘及肠梗阻等。良性的胃肠间质肿瘤若不给予及时的控制,可突入消化道,形成消化道溃疡,不给予及时的处理后可能会导致出血。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是由上皮样细胞还有梭形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的体积相对较大,边缘呈现多边形的形状,本身表现出巢状或者是腺泡状的排列,有部分上皮样细胞则表现为胞质透明排列成片的细胞[5]。大部分胃肠间质瘤是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在组织学上面和平滑肌瘤以及神经鞘瘤等相接近,所以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与胃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平滑肌瘤由少量或中等量梭形细胞组成,细胞较稀疏,胞质丰富且嗜伊红,SMA和desmin(+),CD117、DOGI和 CD34(-)。 对于胃肠间质肿瘤的诊断,临床上的常用诊断方法为术前CT及内镜超声,其在诊断中发挥了一定的价值。但是由于形态学特征等方面的原因,常被误诊[6]。因此,需要对这种方法联合诊断。免疫组织学中的CD117是一种酪胺酸激酶跨膜受体蛋白,是一种Ckit原癌基因蛋白产物,在造血干细胞亚群、肥大细胞、黑色素细胞及胃肠道的 Cajal间质细胞中均有所表达。CD34是一种 115kd的糖基化蛋白,较早应用于GIST的研究中的一种造血前体细胞抗原,其在GIST有较高的表达率[7]。

由该文的研究结果可知,36例患者中有有27例为良性,占比为75%;5例为恶性,占比为13.89%;4例为交界性,占比为11.11%。肿瘤的主要发生部位为胃部及小肠,其中其中胃部有18例,占比为50%;小肠12例,占比为33.33%;根据Fleteher等提出的四级分级标准,低度危险性及中度危险性较多,19例为中度危险性,占比为52.78%;6例为低度危险性,占比为16.67%。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显示,CD117阳性占比95%,CD34阳性占比85%,SMA阳性占比16.25%,Desmin阳性占比8.75%,S-100阳性占比1.25%。这与李刚[8]对于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分析的研究中,免疫组化结果:1例S-100(+),占比 5.56%;1 例 desmin(+),占比 5.56%;2 例 SMA(+),占比11.11%;15 例 CD34(+),83.33%;17 例 CD117(+),占比94.45%;12例 DOGI (+),66.67%;18例中梭形细胞型 13例,占比最多,为72.22%;上皮细胞型2例,占比11.11%;混合细胞型3例,占比16.67%。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胃肠间质肿瘤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胃及小肠,临床发病患者的组织形态学具有较为复杂的表现。对于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时应联合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意义。

猜你喜欢
梭形危险性免疫组化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危险性感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铸钢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术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