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洋 by Wang Yuyang
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坐落在太湖之滨的苏州园博园景区内。艺术馆的整体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派建筑风格,同时又兼具现代建筑的简约,将艺术馆置于宅园之中,山环水绕,曲径通幽。整体建筑雅致端庄,风韵独长,余韵不觉。
展厅面积1800 平方米,分石之序、石之源、石之韵、石之雅、石之意、石之境、石之鉴等七个展区。入门的接待大厅即“石之序”展区,正面以LED 屏播放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精心拍摄的太湖水石宣传纪录片。
右侧墙壁的导语则是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创办人顾建华的一段话:“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是国内首家收藏、展示和研究太湖水石的民办艺术馆。太湖水石是新发现的赏石品种,数量极其稀少,现馆藏有1300 余方。太湖水石仅出产于苏州太湖西山岛、三山岛邻近水域,有独特的弹子窝、鱼鳞纹,形态质朴,厚重大美,与传统太湖石性状相异,是中国现代赏石文化的一朵奇葩。太湖水石的鉴赏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本馆秉持‘学以解石 以石养人’的办馆宗旨,坚持学术引领,交流互鉴,全面展示太湖水石的魅力,深度挖掘太湖水石的内涵,同时致力于推动太湖地质地理科学研究和科普活动的展开。苏州太湖水石艺术馆将成为赏石文化的一个研学基地,太湖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石之序”展区
展区左侧墙壁的导语,引用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的描述:“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且,岩堮霮,若拂岚扑黛,蔼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以古人的笔触下的太湖石的形态引入,勾起观者对太湖水石的好奇心,由此进入太湖水石的诗意世界。
“石之源”展区
观者从“石之序”展区左侧沿着参观线路,即来到了“石之源”展区。这一展区主要展示了太湖水石的水浪纹、鱼鳞纹肌理等审美特点。导语中这样写道:“太湖水石,仅指产于洞庭西山周边太湖水域中的太湖石,质地坚致硬朗,有的附着有浮雕状的硅质岩结构。一般的太湖石往往瘦、皱、漏、透,灵巧精致,而这鲜为人知的太湖水石却更为雄浑刚毅,气韵绵延。它的石表大多带有水浪、鱼鳞纹的肌理,层层叠叠,使得太湖水石在形、质、色之外,多了一层纹的观赏性。这些太湖水石也会有孔洞,但更多的是有着相对较为规则的条带或团块构造这些布满表面的鱼鳞状波痕以及夹杂着的层层叠叠硅质岩,使得太湖水石具有别样奇特的美感。动如波涛,飞流直下;静如磐石,岿然不移。”
领略了太湖水石的自然特质,观者不禁对太湖水石的赏玩产生好奇。顾建华设计了石之韵、石之雅、石之意、石之境、石之鉴五展区,通过书房斋室展示、太湖水石置景展示、太湖水石与类太湖石实物比较、四大名石同台展示等多个展演布局来展示太湖水石的“雄奇而优美”的独特魅力。“石之韵”展区,从太湖的波涛生发,引出太湖水石的地质成因。这一展区主要展示鱼鳞纹、水浪纹特征特别突出的太湖水石。
“石之韵”展区
“石之雅”展区
“石之雅”展区,着重展现太湖水石的“兼具南方女子的柔情灵动和北方姑娘的大气潇洒,别有一番风情”的审美特征,“说它柔情灵动,是因为它有水一般的触感,那层层的鱼鳞纹和弹子窝,连绵不尽,依然跳动着水的灵魂,讲述着水的故事。说它大气潇洒,是因为它从体量上看绝非小巧,那大面积层叠的硅质岩带给人深沉厚重的历史感,沉甸甸的,仿佛诉说着千年的秘密。这不禁与端庄的唐代赏石有着相似之处。一面是精致温雅的杏花春雨江南,一面是雄健刚毅的铁马秋风塞北。可谓南中有北韵,南北合于一”。同时,这一展区还展示了太湖水石代表——《祥龙石》。
“石之意”展区
“石之意”展区,引用Robert D. Mowry 的关于中国赏石与西方抽象艺术的“最终是欣赏它们的形状、颜色和肌理之美”的论述,指出太湖水石“涵括了美之两种面向:一优美,一壮美也。”
“石之境”展区,通过置景展示太湖水石“雄与隽统一,力与韵统一,刚健与婀娜统一”的壮美与优美。静静地抚摸它、聆听它,我们既能听到大地浑厚刚健的回响,也能听到水波摇曳妩媚的柔情。
“石之境”展区
“石之鉴”展区,作为最后的展区,独立位于艺术馆的二楼。通过长长的楼梯,观者将心中对太湖水石的观感慢慢沉淀下来,再细细回味。当进入“石之鉴”展区后,当观者再次观赏太湖水石时,“那千年历史积淀出的情怀、语言、记忆一霎时都奔涌而来”。古与今的情感体验交汇于此,人与人的思维记忆各放异彩。那动与静、南与北、刚与柔、古与今的审美维度交错于一。再沉思片刻,却原来:“已见澄来连镜底,兼知极处浸云根。波涛不起时方泰,舟楫徐行日易昏。”
“石之鉴”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