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涛,谢思玲,李体珍,何志华
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410128;2.汝城县农业农村局,424100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称,是神农作耒耜、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理学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温泉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全县森林覆盖率73.69%,有丘陵地2.3万hm2,适宜种茶面积1.3万hm2以上。汝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6℃,平均海拔600多m,年降雨量1 547.1 mm,年日照时数超过1 700 h,具有发展茶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处于湖南省发展茶产业的最优最适地带。汝城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汝城白毛茶先后获中国食品工业新成果展示会优秀产品奖、巴黎国际名优新博览会金奖和“湘茶杯”金奖。近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发掘汝城农业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建设茶基地、培育茶龙头、创建茶品牌、打造茶产业、发展茶旅游、弘扬茶文化”的开发思路,致力振兴发展汝城茶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发展。本文对汝城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汝城就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茶园面积近万亩,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各种原因,之后的20多年,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到2010年,茶园面积萎缩至650 hm2左右。“十二五”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茶叶市场的升温,汝城茶叶产业逐步发展,新增茶园1 000 hm2,初步建成了“东岗岭片生态茶园”“南岭片生态有机茶园”“旱塘专业茶叶村”“暖水片富硒生态茶园”等茶园,涵盖卢阳、泉水、三江口瑶族、延寿瑶族、暖水等乡镇。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超过1 672.8 hm2(表1),其中有机茶园100 hm2,茶叶总产量1 100 t,茶叶总产值约2.2亿元。全县共有茶叶专业村6 个、专业组30 个,并荣获了“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茶叶产业发展形势大好。
汝城县产茶历史悠久,本地茶树品种资源“汝城白毛茶”,因其芽头、嫩叶满披浓密白色茸毛而得名,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是湖南4个地方珍稀茶树品种之一[2-4]。以“汝城白毛茶”为原料开发的“汝白银针”“汝白银毫”等产品,因品质优异曾获省内、国内评比金奖,特别是近年来,用汝城白毛茶加工的红茶和白茶产品屡获省内外名茶评比金奖。汝城白毛茶是汝城特有的茶树资源,必须挖掘、选育、开发和利用好。此外,汝城县鼎湘茶业有限公司种植的黄金芽品种,叶片四季金黄,极具观赏性,非常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产业,发挥茶产业“跨二连三”融合发展的优势。另外,汝城目前还种植有黄金茶、乌牛早、龙井43、金观音、福鼎大白茶、春波绿、白叶1号、迎霜、龙井长叶等品种。但总体来说,汝城目前茶树品种的现状是:有资源、品种杂、无规模。
表1 汝城县茶叶种植面积统计 hm2
目前,全县共有茶叶龙头企业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2家,规模以上企业6家。2018年茶叶龙头企业总产值达2.2亿元,利润2 350万元,总产量1 100 t,联结基地1 026.7 hm2。全县有茶叶经济合作社1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个,2018年实现总产值8 000万元,涉及社员3 000多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茶农联结率达80%,汝城县茶叶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正在逐步发展壮大。
“汝城白毛茶”先后在1995年获全国新技术新产品金奖、1997年获巴黎名优新博览会金奖,“汝白银毫”红茶获1997年“湘茶杯”金奖[5]。2016年“汝城白毛茶”获得“湖南茶叶十大公共品牌”的称号,并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近年茶叶企业在原有“旱塘硒山”“汝白银针”“小垣云雾”“田庄富硒”等注册商标的基础上,又注册了“汝白金”“南岭青”“罗霄红”“楚南茗佳”“王居仙”“汝白”“汝莲”等产品商标,其中“王居仙”“木草人”“鼎湘”已通过有机认证。2019年,全县将进一步在茶叶品牌宣传和推广方面着力,致力打造具有引领作用、资源共享和集聚发展的区域性茶叶公共品牌“汝城白毛茶”。
汝城茶叶生产一直以来以绿茶为主,如旱塘硒山和小垣云雾茶,包括特有资源汝城白毛茶,在上世纪80—90年代都是生产绿茶。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后,由于茶类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汝城的茶企开始加工红茶和白茶,利用汝城白毛茶这一特有资源加工的红茶和白茶屡获省内名茶评比大奖。目前,汝城已经形成绿、红、白3个茶类三分天下的格局。
据统计,至2018年汝城茶树品种有汝城白毛茶、黄金芽、乌牛早、龙井43、金观音、福鼎大白茶、春波绿、白叶1 号、迎霜、龙井长叶等,其中乌牛早、金观音、龙井43等品种种植面积较大,汝城白毛茶、春波绿、迎霜等品种种植面积小。从近年来汝城县茶叶加工和市场需求的情况看,乌牛早、金观音、龙井43等种植面积大的品种制作高品质茶产品的效果不太理想,而汝城白毛茶、春波绿等品种生产高档产品则较受欢迎。由于之前政府重在推广,没有引导,加上企业在种植过程中没有过多考虑市场和茶类适制性问题,从而导致了这种局面产生。
全县虽有多家茶叶企业、加工大户,但与国内茶叶产业发达区域相比较,汝城县茶叶加工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加工产品标准不统一、加工与经营分散等问题,不利于规模化生产与经营,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另外,部分企业还存在加工设备陈旧,加工技术落后,卫生条件较差的问题,使茶叶卫生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茶叶品质也大打折扣。加之茶产业的关联度不大,链条延伸度不长,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茶的综合开发利用率低,茶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多年来,汝城的茶叶处于“有姓无名”的状态,即有白毛茶、富硒茶、云雾茶等产品,但缺乏有影响力的茶叶公共品牌。“汝城白毛茶”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全省及全国范围内影响力较弱,且汝城白毛茶产量较低,很多时候还只是所谓的“专家茶”或“评奖茶”。当前,汝城茶企数量不多,但是茶叶品牌多且杂,在众多茶叶品牌中,缺少起主导作用的区域性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中叫得响的几乎没有,品牌的影响力非常小。
目前,县委、县政府已经明确将茶产业作为汝城县重点、特色农业产业,将支持其做大做强。现就如何实现全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之充分发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助推发展和富民强县等作用谈几点浅显看法。
汝城县境内四周高山环绕,中部丘岗相连。按照现有产业基础、土地资源和发展潜力,坚持“远景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以汝城白毛茶为特色和优势品种,重点突破和推广。汝城白毛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被业界认可,被认为是一个品质优异的地方品种,也是湖南四大地方珍稀茶树品种之一[6]。从目前来看,利用其加工成的绿茶(全芽茶)、红茶和白茶品质优异,很有特点。但是多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有推广和利用好。下一步,笔者认为应该做好汝城白毛茶的良种繁育和品质特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利于后续的推广和综合利用。
此外,调整茶叶种植区域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在县域宜茶区域大力推进茶叶种植,控制适度规模,到2025年在全县建成4 000~5 000 hm2优质茶叶基地,以汝城白毛茶为主,在其原产地周围,包括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三江口镇和热水镇部分地区推广种植。
针对目前县域企业茶叶加工技术参差不齐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训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茶叶加工技术体系,重点打造绿茶、红茶和白茶三大茶类。每年头茶季,尤其是清明前,以名优绿茶为主,充分发挥县域内不同茶树品种的优势,做优做精。春末或夏秋,以红茶和白茶为主,充分利用汝城处于湘南优质红茶带的区位优势以及汝城白毛茶的优异特质,重点打造高、中档的红茶和白茶。
目前,茶叶生产大县和强县一般都有自己的公共品牌,比如古丈毛尖、石门银峰等,但汝城作为重点产茶县却没有自己的公共品牌,且企业品牌影响力非常弱。因此,为做大做强汝城茶产业,带动广大茶农增收致富,应尽快建立汝城茶叶公共品牌,规范授权使用管理,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着力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发展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作用,争取汝城茶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此外,重点打造1~2 家示范性强、起引领作用的茶叶龙头企业。在县域内重点培育和扶持生产能力较强、营销网络相对健全、管理理念先进的茶叶企业,努力将其创建为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它们对辖区内茶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带动汝城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另外,可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份额大的茶叶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现有茶叶企业和茶农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产业链,实现企业的升级改造,做优做强。
中国是茶的故乡,源远流长的茶发展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深深融进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合作的桥梁纽带。茶叶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生健身五大功能,在“三产融合”发展中潜力无限,因此,茶叶结合汝城三张靓丽名片“绿色食品、蓝色温泉、红色旅游”将大有作为。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给茶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茶旅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合。融合,是一、二、三产业的相互交融,是茶和茶文化与旅游休闲文化、健康养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融合。泉水“茶香小镇”的打造正是该模式的有力尝试,必须要做好,做出汝城特色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