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小吃满街香

2019-10-18 01:28袁秀芬
烹调知识 2019年10期
关键词:豆汁麻花火烧

袁秀芬

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真叫人吃不够。北京人吃烧饼,常爱夹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食品,制作比较麻烦,由于劳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愿制作,故有一段时间常断档。说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道有个“焦圈俊王”,原是“南来顺”职工,已故去。他的技艺一般人不能与之相比,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般,特别是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放在桌上,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旧时,北京小吃难登大雅之堂,被形容为:鸡零狗碎不登堂,窄巷循声觅野香。不过,北京城食文化的古朴遗风在今天却是越来越被人所认同,北京小吃已然抖去了源于民间的野味遗风,大大方方地登堂入室。

豆汁儿

豆汁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根据文字记载有300年的历史。豆汁是以绿豆为原料,将淀粉滤出制作粉条等食品后的剩余残渣进行发酵产生的,具有养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豆汁儿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期就已在北京地区盛行,而豆汁成为宫廷饮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情。

旧时北京人拿它当水喝,浸在冰里,咽喉肿胀的,一碗就能消除。熬好的豆汁色泽暗淡,入口滚烫厚重,酸腐味浅下去很多,吃时还要就辣咸菜丝和焦圈,辣咸菜丝是酱制的芥菜切丝浇辣椒油,咸辣糅合酸甜,各去锋芒,圆融适口。焦圈则是春秋时期寒食节寒具的孑遗,外观形似臂钏,炸至香脆,主要是以油脂应对豆汁的消化作用,以免导致低血糖。

爆肚儿

爆肚儿是水爆羊肚的简称。一个羊肚子分为六样:肚领仁、肚板儿、葫芦儿、散丹、蘑菇、食系儿。爆肚儿的火候最要紧,要脆要嫩。

吃爆肚还需蘸作料,作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时一般一口只夹一块,要抹着碗底托着香菜葱蘸起调料入口。同时吃爆肚要讲究“齿感”,如果邻座的人听声音以为您在嚼一块嫩黄瓜,那不用问了您已经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炒肝儿

炒肝儿是北京地区传统名吃。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炒肝儿的工序并不复杂,先将猪肠用清水加醋洗净,去腥臭,开锅煮后文火炖。锅盖必须是比锅小一圈的木锅盖,目的是使肠能熟透又不跑油,且保持肥美香味。待肠烂熟之后,切成5 cm长小段。猪肝洗净后,用刀斜片成柳叶状条儿。制作时先将食油熬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再放入黄酱。另熬好口蘑汤,配以蒜酱、葱花、姜末,再将生肝条放入肠中,马上勾芡,再撒蒜泥。老北京人都习惯手托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圈喝,借助空气降低温度,连汁带汤吸溜进去,慢慢咀嚼出食材香味,加上蒜的配合,一说话一喷气,那叫一个爽口!但现在吃炒肝儿早已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褡裢火烧

褡裢火烧是老北京常见的传统名点。制作时,用面片装入餡,两面折上,另两面不封口,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其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因其长条型,有时对折,类似古代背在肩上的褡裢,故名褡裢火烧。其口味类似锅贴,但形状不同。刚出锅的褡裢火烧皮薄柔软,金黄油亮,趁热吃下,再配一碗酸辣汤,真是叫人回味无穷!

相传,褡裢火烧由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在1876年创制。因其吃起来外焦里嫩,味道鲜美可口,一来二去,小摊的生意越做越火。姚氏夫妇索性开起一家名叫瑞明楼的小店,专门经营褡裢火烧,一时名噪京都,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只可惜传至第二代就因经营不善倒闭了。

艾窝窝

艾窝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北京风味小吃,颇受大众喜爱。主要食材是糯米粉(江米)、面粉做外皮,其内包的馅料富有变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药泥等营养丰富的天然食材,质地黏软,口味香甜,色泽雪白,常以红色山楂糕点缀,美观、喜庆。因其皮外糁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窝窝。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另外一种传说是艾窝窝来自于维吾尔族,与乾隆的宠妃香妃有关。艾窝窝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因糯米较难消化,脾胃虚弱者宜适量食用。

卤煮小肠

卤煮小肠又称卤煮火烧,是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名吃,是老北京土生土长,已有百余年历史。这种食品起源于宫廷,后经改进,演化为卤煮小肠。卤煮在北京是一道著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所谓卤煮火烧是将火烧与炖好的煮肠、猪肺、五花肉一起煮,配点炸豆腐,最后要吃之前分别切好,摆入碗中,浇上卤汁,随自己喜好加入韭菜花、腐乳汁、蒜末、香菜、醋,喜欢辣的再放些辣椒油也可以,它是将火烧和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有时也用猪腰子),买一碗,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卤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卤煮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

卤煮小肠是不折不扣的穷人食品。旧时,四九城拉排子车的人力车夫,最爱这口儿,为什么呢?以前穷人平日吃不起肉,卤煮小肠虽是下水,但是做出来肉味扑鼻,加上火烧、香菜,这一碗,有肉、有菜、有干、有稀,大杂烩全有了,吃下去,既盯时候,又解了馋。

糖耳朵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糖稀(饴糖)也。”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上述的传统小吃全部都是那个年代穷人吃的,到了这个年代变成老北京最有名的小吃了。

猜你喜欢
豆汁麻花火烧
麻花
豆汁儿
豆汁 老北京的标志
青春里,那不可小觑的味蕾江湖
火烧毒品
麻花
豆汁儿
起源
末了
罐头和麻花都让我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