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微电影中的民俗情怀演变及走向

2019-10-18 01:23刘笑玲
电影评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商业化民俗文化民俗

刘笑玲

在各类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虽然微电影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微平台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的新特点,但是因为其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和故事情节等一部完整的电影所具备的全部要素,因此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灵活、简便、富有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且能够凭借网络平台得以迅速传播的电影形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电影工作者和广大网络青年观众的喜爱。[1]

正如史博公先生所说:“电影与民俗是一对可以互动互惠的范畴,将民俗元素运用于电影创作中,不仅能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民族气质,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影这种现代视听媒体,让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得到更加直观、生动、持久、广泛的传播与传承。”[2]电影、民俗传承、民俗传播原本就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当数量的作者利用微电影来表达自身对传统民俗的情怀,而这种微电影中所体现的民族情怀也经历了一些演变,并且随着微电影与商业的结合有了新的走向。

一、微电影对民俗的怀念、守护与传承

在很多微电影作品中,对传统民俗的描写更多体现了一种对本土传统文化、作者儿时生活文化环境的回忆和眷恋。

例如,90后青年王琦,想记录家乡惠安的文化风貌、民俗特色,传达自己对家乡生活的热爱和家乡人民的赞美,于是自编自导了一部微电影《乍日回忆》。电影重点刻画了当地淳朴美丽的“惠安女”,并融入了大量如雕花木床工艺、特色女性服饰、民间石雕艺术等当地民俗文化元素。作者在使用电影语言刻画家乡风貌时注入了极深的个人情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的不舍,试图唤起人们对淳朴小镇生活的亲切回忆。

再如古田籍高中生主创的微电影《岁岁年年》,以三个本地家庭为故事的中心,刻画了他们以传统方式度过新年的场景,呈现了独特而又古老的古田年俗。本片的作者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想借这部影片唤起大家对民间文化、本土民俗的重视。

以上作品的生产,源于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他们通过微电影创作表达家乡文化的美好,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民俗。而一些成就很高的艺术家出于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对其消失的惋惜而开始拍摄相关题材的微电影。例如,早在2013年,谭盾就根据湖南的“女书”文化拍摄了系列音乐微电影《女书》。女书是一种流传于湖南省江永一带,全部由女性创制、使用、传播和继承的一种文字,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女性文字。而当下女书生存的空间日益消失,这一奇特的民俗文化正逐渐走向消亡。有感于此,音乐家谭盾创作了音乐微电影《女书》。在这部微电影中,作者探讨的已经不仅是民俗文化传承与守护问题,而涉及到了女性文化、女性心理、民俗产生的土壤与现代化的冲突等更深层次的社会学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微电影这种艺术体裁的表现力和内蕴深度。

此外,还有以阜蒙县佛寺镇查干哈达村的睦邻节为主要记录对象的微电影《塞音巴雅尔》,以及描写台湾民间丧葬祭祀风俗的二维动画微电影《阿公》等。以上这类民俗微电影,都是希望在作品中尽量融入一些即将消失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意义的民俗元素,一方面,试图依托微电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借助年轻人对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新鲜感、神秘感和好奇感,达到唤醒更多人注重民俗文化保护的目的;另一方面,作者也想要用电影语言表达丰富而微妙的自我情怀,它既包含着对承载自己美好童年回忆的家乡风俗的追忆和怀念,也包含着对当下快节奏生活浮躁状态的些许不满,还有对现代社会冲击传统文化、淘汰民俗习惯的批判和理解。也许,“呼吁大众重视民俗”只是这些作品的表层意图,而深层隐含的作者对民俗的情感表达与民俗唤醒的情感寄托,才是这类微电影的本质。

二、微电影对民俗的重视、宣传与推广

微电影在经历了由于作者自身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情结而关注、书写地方民俗文化这一艺术创作风潮后,政府宣传部门开始将目光投向微电影这一全新的宣传体裁,并力求将宣传内容融入电影表达,具体来讲,通过精心编写的剧本、唯美的拍摄手法与有极强带入感的视角转换,来表达行政力量对民俗的重视、宣传以及推广行为。下面几个例子都是此类微电影的优秀代表。

微电影《灯梦奇缘》,以传统的、具有鲜明岭南文化特色的“洪梅花灯”制作为宣传内容。洪梅花灯是东莞市政府批准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每年正月十五日,洪梅镇都会举办“开灯”仪式,宣传方用微电影的形式很好地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民俗浓墨重彩的描绘,令这一民俗在当地人心中重新焕发了活力。

微电影《寻找蔺志顺》,融合了许多咸阳本地的民俗文化,通过男主角展示了弦板腔、皮影戏、蔺志顺等民俗元素,为非遗文化保护做出了示范。而在同一微电影节上斩获大奖的8分钟微电影《袁家村快剪》,则描写了织布、酿醋、剪纸、榨油、婚嫁、绘制年画、礼泉小戏表演等民俗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咸阳袁家村的民俗生活特色。

微电影《傩·缘》,记录了桂西北少数民族毛南族民俗祭祀活动“肥套”。所谓“肥套”,源于我国先民古老的“傩祭”文化,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祈求驱除疫鬼,表达对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愿景。各地的傩祭文化都能够反映当地的音乐舞蹈、服饰审美、民俗工艺等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演变,傩祭文化的传承人大多自然老去、离世,而进城打工的年轻人并不愿意继承这种具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化。为了避免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和活化石消亡,制作者拍摄了微电影《傩·缘》,引导青年一代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通过上述民俗微电影的例子可以知道,随着微电影的发展和人们对微电影“民俗推广”这一功能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带有官方背景的制片者、拍摄者将目光投向了“民俗微电影”这一领域。[3]这一批微电影作者的民俗情怀已经脱离了个人视角对民俗生活的追忆和由此而生的希望民俗得以传承的心态,而是更多地站在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文化生态保存的角度,用更为完善、精致的拍摄手法描写民俗文化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我们需要通过“微电影”这样具有艺术性又符合时代特征的传播方式来对传统民俗进行宣传和推广,只有让民俗同样成为现代人的审美源泉和生活享受,民俗才能够真正深入现代青年的心目中,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活的、流动的民俗以及各地的人类历史印记。

三、微电影对民俗的加工、利用与商业化

微电影面世之初,就与“广告”和“商业化”这两个概念密不可分。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微电影身上有电影与广告的双重基因。”[4]在民俗文化的爱好者、民俗文化的宣传者都以各自的方式开始民俗元素微电影的拍摄后,一些致力于以民俗文化创造商业价值的创作者也将广告的手段拓展到了微电影的领域。[5]

再如微电影《告庄西双景》。影片一开始一辆印有“西双版纳旅游客运汽车有限公司”字样的旅游大巴车映入观众眼帘,直接点明了电影本身“旅游广告片”的核心本质,片中种种傣族风情民俗元素,如夜市、织锦、南传佛教寺院等,都以旅游观光的视角逐一呈现。

另外,微电影《可邑》呈现了彝族可邑村的特色风俗遗存。可邑村的村寨之外有古老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原本是用于警示外敌入侵或者匪患的,然而为了加强当地旅游事业建设、推广旅游文化,烽火台燃烟这一古老民俗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内涵而是转变为以烽火传递贵客到来的讯息。这部微电影还记录了可邑村村民对外来贵客的种种欢迎仪式,如“跨火盆”“喝苞谷酒”“歌舞表演”等。

在传统民俗文化中,婚俗是极易与婚庆商业结合的文化种类。在厌倦了西式婚礼的固有模式后,现代中国人又开始尝试恢复中式婚礼的礼仪。因此,一些婚庆公司以此为契机,打造了凭借传统婚礼民俗进行商业化营销的微电影。新余的婚庆公司婚尚工场,拍摄了中式民俗婚礼微电影《红妆》,以传统的新娘红妆、凤冠霞帔、顶红盖头等方式,在宣传中式婚礼民俗的同时也为这家公司的业务做了宣传和推广。

民俗文化与商业化的结合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从有利的方面来说,商业化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同时民俗文化的商业化也有利于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让传统民俗能够更多地融入现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传统民俗文化过度商业化也会带来弊端,一方面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使民俗文化产业走向迎合消费者,一些民俗很有可能已经不复原本的形式,而是为了创造旅游卖点被旅游业者重新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另一方面传统民俗的过度商业化,与消费者联系过于紧密,会降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神圣感和重要性,变成一种可以随自己喜好而随时改变的文创产品。

所以,在以商业为目的拍摄民俗文化微电影时,拍摄者一定要有对民俗文化的敬畏之心和保存、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责任感,而不是仅仅将民俗文化情怀当作炒作点、卖点,应始终保持作品的艺术性,也保证作者自身的情怀感。

结语

在我国微电影和民俗文化融合,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引起较大的反响之后,民俗和微电影的互利共生已经成了拓宽电影艺术的新思路。有了微电影这种不弱于传统电影表现力的新的传播形式,古老的民俗文化才能够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识和接受。而有了民俗文化的内涵式融入,微电影也获取了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的内容选择,便于微电影自身在商业广告的基础上向着提高自身艺术性的目标前进。

而在两者融合的道路上,微电影创作者所抱持的民俗情怀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由最开始的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追忆、怀念等个人感受,逐渐上升至由官方推崇和倡导的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最后,民俗微电影进入到商业推广的视野,民俗情怀也被引入文创产业的大潮。随着对民俗文化商业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今后微电影中的民俗情怀将更多被用于旅游推广、文化产品宣传等领域。但我们仍然希望微电影工作者能在民俗情怀商业化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尽己所能将传统民俗文化视为人类重要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让这些民俗文化能以原本的面貌、秉持原有的精神意蘊在当代社会寻找到合理的生存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权亚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研究[ D ].西北师范大学,2012(5).

[2]史博公.中国电影民俗学导论[ 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2.

[3]彭小琴.民俗艺术的新媒体传播路径[ J ].传媒,2015(12).

[4]初红桥,蔡继康.微电影的营销优势[ J ].现代营销,2012(5).

[5]曾莉雅.民族文化微电影及其产业化探究[ D ].云南师范大学,2016(3).

猜你喜欢
商业化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