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双基”扩展为“四基”,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充分彰显了数学思想方法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地位.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在进行具体的知識,教学时,不断提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步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目标预设中,定位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学习不但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并且使学生的逻辑思想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所以,数学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中数学思想方法,确定渗透的程度及其时机和怎样渗透,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例如,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中,确定了“渗透变中有不变思想”的教学目标.教学中教师借助米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一步一步启发学生: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之后,引导学生回顾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认识过程,思考: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分母是10,100,1 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作为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落实渗透了变中不变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体验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和作用.
二、知识形成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思想外显正是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之中.因此,教学中需要我们更加认真研读教材,不断精心设计情境,开展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去感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时,课一开始笔者设计了“买服装”问题、“影院座位”问题、“长方形的面积”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师生互动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一共需要多少钱?影院有多少个座位?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三个有相似点的等式:20×5+40×5=(20+40)×5,18×30+12×30=(18+12)×30,6×9+4×9=(6+4)×9,通过交流讨论并得出乘法分配律:a×c+b×c=(a+b)×c.学生对等式存在的规律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下来自然而然进行了举例验证,验证等式是否成立,学生在举例验证中,对乘法分配律这一模型结构有了深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抽象建模思想得到了自然的渗透,并获得了真真切切的体验和感悟,提升了数学素养和能力.
再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笔者先请学生动手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形成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接着引导学生将这几种情况分类:“你想怎样分?理由是什么?”学生得出相交与不相交两类,归纳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学生在观察中、操作中、比较概括中,经历了探究平行与垂直特征的过程.通过操作比较,促进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有效渗透了分类的思想,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解决问题时,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将数学思想渗透到各个环节,能起到化繁为简、化新为旧、化未知为已知、化曲为直的作用.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合作创新精神的养成.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时,解决“怎样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找到了解决方法——转化,将平行四边形通过画、剪、拼,转化成长方形,进而观察发现:① 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虽然形状变了,但面积不变.② 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拼出的长方形的面积.由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未知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抽象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感悟了转化思想,让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使转化思想深入学生心中,有效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又如,在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时,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适时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转化思想方法,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接着利用20米长的小路一侧栽树,发现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进而得到了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并在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发现最后一棵树没有相对应的间隔,寻求出规律——棵数=间隔数+1,得出解决植树问题的一般公式.这样促使学生去感悟、运用一一对应和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应用知识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分数除以整数”教学中,设计了看图示变化让学生写算式的练习.
① 把14平均分成了3份,求每份是多少?
通过多媒体演示先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再取其中的一份,最后演示把14平均分成3份,请列出算式.(如下图所示)
② 把45平均分成了2份,求每份是多少?
先根据长方形中取出的1份来预估被除数的分母可能是多少,再演示把45平均分成2份.(如下图所示)
这样巩固了分数的意义,通过把画图的过程一一呈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深刻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整理复习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归纳整理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知识网络,能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巩固与内化,进一步体验了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整理和复习”一课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有序排列第一组“加0”的算式,隐含了分类的标准和排列的方法,接着放手让学生排列其他算式.整理出如下加法表.
之后,引导学生观察:“从这张表里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第一个加数逐行加1,第二个加数一样,得数比上一行依次多1.横着看,第一个加数左边算式比右边算式依次少1,第二个加数左边算式比右边算式依次多1,得数一样.”这里让学生体验了有序排列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变与不变的数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感悟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从而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转化过程中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更是一种独具数学魅力的感悟,这种感悟需要通过渗透得以实现,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唯有持之以恒,深入钻研,采取各种有效教学策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