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英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直肠癌是一种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目前临床上常用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或Hartmann术)进行治疗,术后通常需进行结肠造口[1]。由于结肠造口后,排便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易发生其他并发症[2]。对此以往临床上常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护理干预,但通常效果不佳。然而,快速康复护理是一种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在围手术期进行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护理模式[3]。同时研究表明[4-5],快速康复护理在多种外科手术中的干预效果良好。鉴于此,本文基于对118例行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的配对分析,以明确快速康复护理在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8年8月共118例行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9例。对照组:男18例,女41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27±11.25)岁;TNM分期,Ⅰ期28例,Ⅱ期19例,Ⅲ期12例;术中探查肿瘤下缘距肛门4.0~7.0cm,平均距离(5.24±2.08)cm。干预组:男17例,女42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7.11±11.07)岁,TNM分期,Ⅰ期27例,Ⅱ期20例,Ⅲ期12例;术中探查肿瘤下缘距肛门4.0~7.0cm,平均距离(5.19±2.04)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经肠镜病理确诊为直肠癌,且经CT或MRI确认未远处转移;(2)符合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指征;(3)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4)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障碍者;(2)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3)存在精神障碍、意识障碍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传统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其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常规造口护理、出院指导等。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其内容包括:(1)早期进食:术后清醒4h后漱口并吹气球,再过4h给予嚼口香糖并饮用200ml糖盐水,在术后1d后予进流食(术后康复营养粉,舒益健)、夹闭尿管膀胱训练,人工肛门袋排气后给予半流食。(2)早期运动:患者术后清醒后指导其进行四肢舒伸、翻身、指导拍背、咳痰,术后1d指导其在病床上进行全身伸展运动、拔除导尿管下床排尿,术后2d可进行离床活动。(3)心理干预:记录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个人素质,对于存在焦虑或抑郁的患者,积极的与其进行护患沟通,并鼓励家属参与,了解其内心深处,给予其战胜病魔的信心,并组织患者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开导,分享自己抗病体会。(4)尊严疗法:指导患者进行书法、音乐、绘画、象棋等活动,培养其兴趣爱好,促进其回归社会,提高自尊水平。(5)自理能力:仔细讲解造口袋的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项,避免感染和产生异味;并教会患者及家属使用、清洗和拆除造口袋,让患者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护理过程中。(6)出院指导:造口门诊随访(1次/月),将造口情况反馈至造口患者微信群(1次/周),组织患友会联谊活动(1次/季度)交流心得,促进患者尽快适应造口,提高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1)自我护理能力[6]:利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分别从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技能、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共43道题目,每道题目评分在0~4分之间,总分为172分。评分越高说明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2)生活质量[7]:利用生活质量量表(QLO-C30)分别从躯体、认知、情绪、角色和社会功能5个方面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每个方面的评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3)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例数/总例数×100%。(4)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其包括造口表面出血、造口水肿、造口周围发炎、造口脱垂等。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并发症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能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明显上升,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躯体、认知、情绪、角色、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评分均明显上升,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情况 对照组和干预组护理过程中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6.95%和3.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7,P=0.015<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和干预组护理过程中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25%和3.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3,P=0.027<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n(%)]
近年来,我国直肠癌发病率逐渐增加,且趋向于青年化。并且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随着肿瘤的逐渐增大会表现出排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一旦发现这些症状,患者则需进行肠镜检查,若病理确诊直肠癌则需手术治疗[8-9]。由于直肠癌发病位置特殊,根治术后往往需要永久或临时性结肠造口[10]。有研究报道[11],直肠癌根治术并结肠造口后,患者往往由于存在心情低落且自理不便而影响术后康复,降低其生活质量。虽然临床上通常采用过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但是往往效果不佳。
然而,快速康复护理是一种以促进患者有效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理水平为理念的新型护理方式[12]。本文筛选入组118例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作为本实验的样本群体,对比了传统护理方式和快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益。结果发现,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究其原因,快速康复护理在传统护理方式基础上,增加了对患者进行早期进食和运动指导,并且辅予心理干预,通过尊严疗法,提高造口患者的自尊水平,促进其尽快适应社会,同时仔细指导患者使用造口袋,并积极地讲解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手把手地教授其进行清洗和更换,提高其自理能力。
另外,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快速康复护理更加注重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其自尊水平和自理能力,鼓励患者主动参与造口护理,降低胃肠道不适发生率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更好地改善生活质量,达到身心同治,因而可以更快更好地回归原有社会角色,提高社会适应性。
综上所述,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明显降低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自尊水平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