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9-10-18 06:08:02樊信友
生产力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用地

樊信友,文 君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动力,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农民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供需不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污染、土地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探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界定

“绩效评价”最早主要用于公共管理领域的企业、财务等相关的方面,如今随着研究内容的拓展,绩效评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一般说来,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依据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业绩和效益做出客观、标准的综合判断,真实反映现时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管理控制系统[1]。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作为监控区域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手段,应从多个角度对特定空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除了要关注土地的投入产出状况外,还应考虑土地利用所导致的资源和生态、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变化[2]。因此,本文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定义为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的资源投入、结构、程度和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要兼顾乡村旅游与土地利用两方面的指标,既要参考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又要参考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要考虑乡村旅游目的地土地利用的特殊性。为了横向比较需要,选取指标时尽量采用比例、比重或比率形式,或是实际具有可比性的数量指标,同时考虑到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对指标的选择,除了坚持科学性和严谨性外,还要坚持熟悉性、成熟性、简洁性和有效性[3]。在梳理文献基础上,兼顾理论与实践,从资源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法可将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共选取了34 个初步指标构建了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表)

资源投入反映的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生产性要素和非生产性要素的投入水平,在乡村旅游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最合理的规划和最优化的资源投入比例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高效的利用,主要体现为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包括用地劳动力人数、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流动资产投入、地均环境保护投入、乡村旅游规划投入五个指标。其中单位用地劳动力人数、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流动资产投入三项指标为负向指标;地均环境保护投入、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越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乡村旅游土地环境保护更好和土地资源的配置更合理,因此为正向指标。

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反映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特点,可用以分析土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企业经济中各部门的作用程度、经济效益及其潜力,以及开发的可能性[4]。根据苏子龙等学者对于旅游产业用地的研究,可以将旅游建设用地分为游憩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和管理设施用地四大类[5]。这四类土地利用方式所占的比例可以反映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直接结果。除上述四个指标外,还选取了土地利用多样性指数用以土地利用功能的完善度。上述五项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乡村旅游发展中土地利用的强度,反映的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故在研究中选用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两个一般指标来反映土地使用强度[6]。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利用还必须考虑环境承载力问题,因此选取单位面积游客数、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三个指标对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体现[7]。其中土地利用率、单位面积游客数越高表明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越充分,为正向指标;从环境承载力角度考虑人均耕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对土地利用总体效益是增加的,但是如果超出范围就会导致生态效益下降,因此这三项指标为负向指标。

土地利用效益指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土地资源的成果和对现状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体现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变化。经济效益是指乡村旅游开发之后经济方面的变化,是将土地作为投入量来考虑的,因此选取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旅游总收入、乡村旅游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乡村旅游收入占地区GDP 的比重五个指标来体现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发展乡村旅游为当地社区带来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另一方面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社会效益对社区居民的影响[8],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人均旅游服务设施面积、人均旅游基础设施面积五个方面。生态效益是指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指标是国家统计部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态环境指标的重要指标[9]。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

在初步构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后,本研究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等方面的10 名专家组成专家小组,根据德尔菲法指标选取的步骤将初步选取的指标制作成专家意见征询表用以征求专家意见,表中将重要程度分为5 个等级,1 分代表非常不重要、2 分代表不重要、3 分代表一般重要、4分代表重要、5 分代表非常重要。在每一次调查问卷回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并在下一次发放问卷时一并附上,供专家参考。如此重复,直至专家们意见差异越来越小,并且不再修改自身意见为止。研究中的问卷分析采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共进行两项分析:一是计算各项指标重要度的算数平均值,以平均值高低作为判断其重要程度的依据;二是变异系数分析,分析专家们在对各指标重要程度判断上的差异,变异系数越小,判断的意见协调度越高。

专家征求意见共经过了三轮。根据第一轮专家的意见,剔除了地均流动资产投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三个指标,将“乡村旅游游憩设施用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乡村旅游管理设施用地”“乡村旅游游客人均消费额”指标的名称优化修改为“乡村旅游游憩设施用地占比”“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用地占比”“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占比”“乡村旅游管理设施用地占比”“乡村旅游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制作成第二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第二轮专家意见主要是:指标体系日渐合理,但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适当地对指标进行删减或者合并优化。根据第二轮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的数据结果和专家商讨意见,剔除了乡村旅游管理设施用地占比、容积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率、生物多样性四个指标,将“乡村旅游污水排放处理率”与“乡村旅游固体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合并为“乡村旅游三废处理率”,制作成第三轮专家意见征询问卷。根据第三轮专家意见征询,经统计分析得到重要程度判断表如表2 所示。

表2 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重要性程度判断表(第三轮)

判断表(第三轮)中指标变异系数值在0~20.203%之间,说明专家在指标重要程度上的判断基本趋于一致。根据专家咨询意见,“乡村旅游游客消费水平”与“乡村旅游总收入”指标存在包含关系,因此去掉“乡村旅游游客消费水平”;将“人均旅游服务设施面积”和“人均旅游基础设施面积”合并为“人均公共设施面积”。综合三轮专家意见,形成了最终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 所示。

四、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方法与步骤

第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表示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准则层表示实现目的的措施、准则,指标层表示影响这个问题的具体因素。第二,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 尺度,将与上层某元素有关系的所有下层元素逐一比较,且每一个元素与各元素比较的结果排成一行则可得到一个两两比较矩阵,可记为A=(aij)n*n。第三,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排序及一次性检验共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二步是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当CR<0.1 时,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3 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终表)

(二)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前文研究确定的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问卷,邀请专家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判断。根据对专家打分问卷综合结果的算数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8 个判断矩阵分别为目标矩阵A、资源投入矩阵B1、土地利用结构矩阵B2、土地利用程度矩阵B3、土地利用效益B4、土地利用效益(经济效益)B41、土地利用效益(社会效益)B42、土地利用效益(生态效益)B43。测算各个矩阵特征向量、λmax、CI、RI 和CR 等值,并最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具体如表4、表5 所示。

表4 各矩阵特征向量表

表5 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表

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公式可得:

CR=(0.288*0.020+0.138*0.017+0.127*0.027+0.447*0)/(0.288*0.90+0.138*0.90+0.127*0.58+0.447*0.58)=0.018

式中CR<0.1,因此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三)构建综合评价函数

根据影响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的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标准化方法进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确定指标权重,按照指标权重将各指标值加权求和得到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综合绩效。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Iij为i 乡村旅游目的地j 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j 指标的权重值;n 为指标个数;Fi表示i 的乡村旅游土地绩效评价的综合分值。其中Fi的分值越高,说明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效率越高。

五、结论

在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上,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了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总体绩效为目标,兼顾过程和结果,从资源投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四个方面选取24 个指标构建而成。理论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效益在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占比为0.447,其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所占权重几乎相等,分别为0.148、0.15 和0.149,说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三者同等重要。资源投入占比为0.288,而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权重是0.138 和0.127,说明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土地投入数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均对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存在决定意识,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的指标权重结构体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特征和当前人们对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认识,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将对绩效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53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