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江炬
(浙江省荣军医院,嘉兴市第三医院,浙江 嘉兴 314000)
在目前,我国心肺复苏的教材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 “CAB”三步骤教学法[1],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操作很难有效掌握,重点也不突出,不管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实习护生,其在掌握心肺复苏上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实习护士,对于心肺复苏的掌握上效果较差,很难满足需求。我院在临床带教中,经过不断经验摸索,创新采用“救命密码”,将心肺复苏操作中的主要步骤运用一串数字来将其串起,即所谓的 “救命密码”,其中,“救命密码”所组成的数字码为: “S-120-180-100-90-2-30∶2-5”。 通过记忆该数字密码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的整个的内容以及步骤。这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以及记忆,同时也能够帮助护生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的过程以及内容。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运用“救命密码”在心肺复苏中的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一)研究对象。
2017年1—12月在我院实习生和新护士共47人(对照组),其中男2人、女45人,平均年龄(20.4±1.2)岁。2018年1—12月在我院实习生和新护士共49人(实验组),其中男3人、女46人,平均年龄(20.6±1.3)岁。在进行实习前,两组护生均已经接受了心肺复苏的学习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学习。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二)方法。
1.教学方法。教学模具为半身复苏安妮(173-00150),对护生进行分组,教师进行演示,根据教师的演示学生进行演练。对照组主要运用传统的ABC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该方式主要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教学步骤,分别是对患者的意识进行判断并开放患者的气道,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对患者进行人工循环。
实验组主要运用 “救命密码”(S-120-180-100-90-2-30)进行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以及操作教学。(1)对“救命密码”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主要是带教老师对其含义进行讲解。其中,S是对患者的意识进行判断;120代表呼救120或者是需要他人的协助;180指的是患者要进行平卧;100代表的是对胸外心脏进行至少100次每分钟的按压;90代表的是对气道进行开放; 2代表的是对没有呼吸的患者进行2次的人工呼吸; 30∶2表示的是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 5表示在进行5个周期以后需要对呼吸以及循环进行重新的判断。护生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发放“救命密码”并明确操作的步骤以及评分的标准等。(2)操作带教,带教教师对“救命密码”进行一一的讲解,并根据其顺序进行操作,指导护生进行练习,对护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指导和解惑。
2.评价方法。(1)成绩评价:在实施一周后对护生进行考核,并对成绩进行分析。考核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医院自行制定的考核评分标准进行。其中理论和操作部分分别为满分为100分。(2)统计两组操作失误率:主要对出现的扣分原因等进行分析。
3.统计学方法。数据的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其中对于文中的计量数据采取t检验,而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文中计量数据的表达形式为平均值加减标准差。置信区间为0.05。
(一)两组护生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无论是理论成绩还是实操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考核成绩比较分)
(二)两组护生主要操作失误率比较。
实验组在程序颠倒、手法错误或不到位、程序遗漏方面均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操作失误比较 [n(%)]
在急救技术中,心肺复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专家认为基本技巧会在心肺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能够给予患者进行连续且不受干扰的高素质的 “心肺复苏”[2]。在目前,我国的教材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 “CAB”三步骤教学法,其操作过程较为复杂,这使得很难有效掌握,同时重点也不突出,没有较强的连续性,这使得很难较高质量的完成心肺复苏的操作。本研究中实验组运用“救命密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热情。
在进行操作培训前,两组护生均已经接受了心肺复苏的学习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学习。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考核成绩明显更高,同时实验组的程序颠倒以及遗漏和操作手法错误的机率明显较低 (均P<0.01),这表明 “救命密码”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生的操作成绩,同时也能够使得操作错误的机率有效降低,结果还显示,在操作失误方面,两组发生率最高的均为操作手法错误,这说明在心肺复苏的操作过程中,操作手法的学习以及掌握是难点,需要加强练习、充分掌握。
在进行心肺复苏教学实践过程中,护生运用“救命密码”的方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尝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