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合肥自觉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下好创新先手棋,近年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国字号”创新品牌。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安徽以及合肥的自主创新给予充分肯定,欣慰地称赞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一是集聚创新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物质科学研究院及原电子工业部16所、38所、43所等高校院所相继迁入,到如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全面铺开;从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现有大科学装置功能持续提升,到聚变堆主机系统、量子信息、离子医学中心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发平台加快建设。这些“大国重器”成为合肥集聚和培育顶尖科学家的摇篮,催生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成果。在国家创新基础平台的梯次布局中,合肥是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是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60所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400个,高度集聚的科教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广阔舞台。
二是打造创新龙头。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信息、能源、健康和环境等领域,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布局,建设聚变堆园区和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建设合肥超算中心,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预研等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持续深化同高校院所合作,先后与中国科大、清华、北航、哈工大、天大、北外等知名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市校合作硕果累累。
三是优化创新环境。近年来,合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促进政策、资金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在全国率先改革科技投入体制,转变政府支持方式,构建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体系。采取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借转补等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并持续加大科技财政投入,不断激发高校院所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去年,合肥成功举办了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等重大活动。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合肥。今年4月24日,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这是全国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今天的合肥,创新氛围浓厚,创新之风正盛。
一是聚焦“原创性”技术,敢于做“紧缺型”高端产业。2009年,合肥引入了京东方,从零开始做新型显示产业,十年时间,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达到千亿元产值的规模,这两年,又引入维信诺、视涯等行业龙头企业,继续向柔性显示、硅基微型显示等领域进军;2013年,开始发力集成电路产业,同样也是“零基础”,5年时间培育、引进集成电路企业近200家,形成了涵盖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圈,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二是做强“基础性”技术,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2011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千亿产业。目前,合肥的家电产业拥有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TCL、美菱、三洋等16个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以及500多家配套企业,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这“四大件”年产量超过7000万台(套),连续8年居全国之首。联宝科技去年出货超过2000万台(套),成为合肥首个营收突破600亿元的企业。当前,智能家居的应用时代已经到来,合肥的家电产业也在积极地转型,与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智能、健康”的高端产品,努力把“家电之都”变为“全国智能家居研发生产中心”。
三是布局“引领型”技术,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在人工智能领域,合肥AI计算力排名全国城市序列第5位;科大讯飞入围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占据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的份额;华米科技的可穿戴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中国声谷”作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入园企业400多家。在量子领域,18个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世界纪录,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一批原创技术正在向应用与市场转化。中国科大的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分别开展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化研究,设立科大国盾、本源量子和国仪量子公司,打造出“量子一条街”。
“养人”之城合肥[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市外国专家局)供图]
一是用制度环境凝聚人才。2017年,合肥出台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20条”;2018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及7个实施细则,简称“人才新政8条”。这两项人才政策既前后承接,又有所侧重。“人才20条”5年安排不少于2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吸引人才;而“人才新政8条”,更加注重“养人”,比如基层成长计划、人才能力提升、创业资金扶持、加强安居保障等等,突出的是“精准”引进,强化的是“留人”实效。去年,合肥市新增落户高校毕业生及技能人才近10万人。
二是用服务保障留住人才。成立了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协会,搭建起政府联系高层次人才桥梁纽带。高标准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合肥国际人才网”,着力打造集高端人才服务、创业项目孵化、人才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交流于一体,承载特色人才服务的国际化“人才之家”。同时,不断完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努力让各类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各类临时入境外籍人员达6.481万人次,长期在肥工作外国人才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累计超过1600件,合肥连续两年进入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的前三名。
三是依托高校院所培育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合肥就成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也入选“双一流”。目前,在肥服务的两院院士达123人,在校学生64万人。所以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人才,合肥有传统,也有优势。近些年,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也落户合肥。在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109名2018级研究生已经顺利入学。
当前,合肥正处在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着力打好科教优势牌,下好创新先手棋,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奋力谱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