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东
【摘 要】 学生的很多问题其实是课堂问题,关注课堂、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追求,故此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抓好源头问题,学生的很多学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 依托教材 有效课堂 发展能力
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那么平时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呢?
一、依托教材,夯实基础
本题涉及函数问题中的“交点”问题,苏教版八下第11章中有两处函数的“交点”问题,故教学中要依托教材展开研究。如教材131页例题3分析后,不妨再设计追问:(1)反比例函数图像和一次函数图像有交点,怎么理解线与线的交点问题?(2)如何求出反比例函数图像和一次函数图像的另一个交点?(3)联系教材129页例题1,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这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特征?问题1可通过画出的两个函数图像,直观地发现交点既在一次函数图像上也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而且有两个交点。交点的坐标既适合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也适合一次函数关系式。问题2是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函数与函数交点的常用求法:列出方程组并求出解.问题3是结合教材129页例题1中的(4),发现这两个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积相等,而且都是反比例函数的k值这一特征。
这样依托教材,挖掘教材后,学生加强了对函数交点问题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就如本文所举之例,学生结合图,很容易想到先求出A、B两点的坐标。所以课堂教学中,贵在分析到位。
二、强化过程,关注有效
就本道中考题涉及:函数与函数的交点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点,面广量大,而平时课堂中由于时间问题,很多时候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导致学生能听懂,但实际不懂。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思考讨论过程,故难以提升能力。因此教学前要精选习题,要设计学生参与经历的时间。
当出示问题后,先让学生读读题,标标图,知道问题求的是k值。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本题中又哪些数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何串联起来?听听学生思考问题后的解题想法,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充自己的想法:其实很多学生纠结的由B的坐標怎么求A的坐标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函数待定系数法和列方程组求交点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得出A(2,-m),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和三角形周长可求出A(2,3),从而求出k=6.当然在总结时,对于如图示的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两个交点:关于原点对称,鼓励有兴趣学生课后研究。
这样,课堂由一言堂变大家讲,不仅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更多的是强化了学习的探究过程,也让学生积累了有效的学习经验。
三、注重方法,倡导迁移
本道中考题求△AOB的面积,但直接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有困难,但问题中由于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中k=2已知,所以△AOC或△BOD的面积易求为1,因此把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从而求得△AOB的面积为2.
分析:过B′作B′E⊥AC构造出直角三角B′CE,如果能从面积法角度思考,再构造出的AB′边上的高CD,根据矩形ABCD求出CD=AB后,可求出B′E的长度,从而可求出问题的值.
面对学生的困难,一方面教师需要课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选例题,课堂中给予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时间,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生在解题后,及时总结,注重积累,从模仿到贯通,学会迁移。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学会整理,由一题到一类再到更多。这样学生才能厚积薄发,解题时游刃而余。
譬如:(2018年苏州市26)AB是⊙的直径,点C在⊙上,AD垂直于过点C的切线,垂足为D,CE垂直AB,垂足为E.延长DA交⊙O于点F,连接FC,FC与AB相交于点G,连接OC.
(1) 求证:CD=CE;
(2) 若AE=GE,求证: △CE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分析:如果学生通过看图,连接AC、BC,联想到构造出“双垂直图形”,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
四、发展能力,开拓创新
求△AOB得面积,学生对这种图形是非常熟悉(如图1),但编题者就是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稍加变化,凸显学生能力的问题就设计出来了。故而在备课中,需要研究从耳濡目染的问题中寻求变化和创新,来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又是对这类问题的发展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这题由A、B坐标发现有AO⊥BO,故此建立以OA、OB为y'轴、x'轴的新的坐标系(如图3),这又回到了熟悉的问题,。
一道题、一堂课,犹如米粒的苔花,只要天天精心呵护,也会象牡丹一样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