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艳 杨国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本病通常呈进行性发展,确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认为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患者患病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症状多在冬季加重,翌年气候转暖时逐渐减轻,病变严重时咳嗽、咳痰常年存在,无冬重夏轻季节性变化的规律。COPD患病率高,病程长,常常并发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胃溃疡、睡眠呼吸障碍、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最终导致呼吸致残,病死率高,造成沉重的社区经济负担。针对本病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减少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抗生素、祛痰剂、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氧疗等治疗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如何延缓病情的发展,控制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和急性加重,增加患者的活动能力,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接触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将我院收治的106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祛痰化瘀平喘汤治疗本病,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106例COPD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男性25例,女性28例;病程5.2~18.5年,平均病程(9.37±0.59)年。对照组53例,男性24例,女性29例;病程5.5~17.9年,平均病程(8.98±0.62)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因、肺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修订版)》[2]。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1.3 纳入标准1)符合COPD西医诊断标准;2)符合COPD中医诊断标准;3)年龄18~75岁;4)近3个月内未参加其它临床试验;5)对本次试验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COPD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18岁或年龄>75岁者;3)经检查证实,合并其他可能导致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的疾病;4)并发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5)合并心血管、肾、肺、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病患者;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7)过敏体质或对中药过敏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平喘、吸氧等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祛痰化瘀平喘汤。祛痰化瘀平喘汤方剂由紫菀15 g,炙百部15 g,款冬花15 g,炙甘草10 g,桔梗10 g,瓜蒌10 g,陈皮15 g,红花15 g,地龙10 g组成。上药水煎,每日1剂,每剂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每日2次口服,以上2组均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
1.5.2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FVC)检测。
1.5.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显效:患者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完全消失,经实验室检查各项结果正常;有效:患者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均可见缓解,经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无效:患者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未见显著改善,实验室检查仍不正常;以显效、有效为总有效[3]。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FEV1、FVC和FEV1/FV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FEV1、FVC和FEV1/FV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和FEV1/FV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VC和FEV1/FVC比较 (例,
注:本组治疗前后比较,1)P<0.01,2)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3)P<0.01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目前,COPD患者居目前世界上死亡原因的第四位,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第三位死亡原因。由于患者数量多、病残率高、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较重等因素,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解决。在我国北方及部分中部地区15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发病率约为3%,说明COPD在我国的患病率之高是十分惊人的[4]。COPD患者在漫长的病程中,每年平均急性加重2~3次,成为COPD患者住院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急性加重影响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本病的发病危险因素多与吸烟、职业性接触和空气污染、感染、生活习惯、营养状况等有关。其发病原因大多数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机制、慢性炎症机制、氧化-抗氧化失衡机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5]。本病依据其临床表现属于“喘证”“肺胀”“痰饮”等病范畴。南宋杨士瀛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中指出:“有肺虚挟寒而喘者;有肺实夹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元代朱丹溪认为本病主要为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所致,《丹溪心法·咳嗽十六》中指出:“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肝以清痰”。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喘》中指出:“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指出肺胀以“实证居多”。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咳嗽》中指出:“肺胀者,动则喘满,气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如痰挟瘀血碍气,宜养血以流动气乎,降火以清利其痰”。笔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肺,病变过程中多出现痰浊、水饮、瘀血,遇外邪或劳倦内伤引发,肺气失于宣发和肃降,痰浊、水饮、瘀血壅塞,肺气上逆,肺不能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发为本病,日久可累及脾、肾、心等脏腑,因此采用祛痰化瘀平喘汤治疗本病。本方中紫菀味辛、甘、苦,性温,具有止咳祛痰平喘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菀具有祛痰镇咳、抗菌、抗病毒等作用[6];炙百部甘味苦、性微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及抗氧化、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7];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温,具有止咳平喘化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款冬花具有止咳化痰、抗氧化、兴奋呼吸、抗炎等作用[8];炙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促进痰液分泌、镇咳、缓解支气管痉挛、促进支气管纤毛运动等作用[9];桔梗味苦、辛,性平,具有宣肺化痰、利咽排脓的功效,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三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止咳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具有祛痰、镇咳、抗氧化、免疫调节等作用[10],陈皮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1],瓜蒌具有抗菌、祛痰止咳、增强免疫等作用[1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通络,地龙清热、通络、平喘,二药同用共奏化瘀通络功效,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祛痰化瘀平喘之功效。采用祛痰化瘀平喘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