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52)陈晓君
突发性耳聋实为一种不明原因且突然发生的神经性耳聋,在临床中又被称之为暴聋。具有发病急促、进展迅速等特点,耳鸣、单侧听力明显下降、呕吐及头晕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在进行治疗时,就诊时间与其治疗效果息息相关,通常建议在7~10d内完成治疗[1]。Roy适应模式是护理领域中一种新型操作方法,现阶段,其已在突发性耳聋、不孕症腹腔镜护理中得到较好应用。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实施Roy适应模式,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6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420例,均与突发性耳聋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排除合并其他基础病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1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1例,女89例,年龄区间21~65岁,平均(37.4±1.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24例,女86例,年龄区间20~65岁,平均(37.2±1.3)岁;两组性别等资料经系统化比较,差异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如基本的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则基于Roy适应模式开展护理干预。针对Roy适应模式护理,其主要包含一、二级评估,基于评估,开展对应性诊断,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治疗目标,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定。①评估。首先,开展一、二级评估,其中,针对一级评估而言,其主要依据当前患者所表现出的适应状况、角色与生理功能、相互间依赖行为及自我概念等,开展最基础的评估;而二级评估则主要对患者进行各方面的有效刺激等,而对患者所进行的主要刺激多来自于对突发性耳聋难以完全愈合。②诊断。综合一、二级评估结果,给出护理诊断,就其对耳聋的适应情况展开分析。③制定目标与实施计划。依据患者实况,制定具体的治疗目标,然后再实施个性化、全面性的干预方案。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其目标即为引导患者尽快适应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并积极的帮助患者减轻疾病或住院所带来的各种不适,尽可能在患者健侧放大说话音量,用纸笔与患者交流与沟通,消除其焦虑、恐惧及自卑心理。此外,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科学的饮食与作息习惯。④评价效果。用相关护理评价指标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如果护理效果不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护理内容,帮助患者尽快适应。
附表 两组听力改善情况对比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听力改善效果评定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于2005年所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进行评价[3];若患者受损频率听阀已得到恢复,或达到健康耳水平,即治愈;若受损频率听力提高>30dB,即显效;若平均听力提高15~30dB,即有效;若听力改善<15dB,即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数资料,由百分比表示,X2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则由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听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
Roy适应模式实为一种较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护理步骤包含一级评估、二级评估、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等,实为一种比较人性化且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案。Roy适应模式的运作核心即为重视人的适应行为,注重对患者的主要刺激、固定刺激及相关刺激,并通过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使患者从中得到更加优质的适应性护理,使整个护理操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让患者得到更加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听力改善情况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偏优。由此表明,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对其开展Roy适应模式,能有效改善其听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