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12)王帅
1.1 资料 择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试验组50例。试验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5~74岁,平均(61.3±6.7)岁;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47~79岁,平均(62.4±5.1)岁。纳入标准:①经过MRI或CT等影像学确诊;②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可积极配合。排除标准:①严重内科疾病;②合并脑出血;③对本研究药物禁忌、过敏体质;④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对患者常规实施吸氧、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积极控制患者血糖、血压等指标,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片(生产单位: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了;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021;规格:10mg)口服,20mg/次,1次/d;阿司匹林(生产单位:呼伦贝尔康益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5020766;规格:0.3g)口服,300mg/次,1次/d;氯吡格雷(生产单位: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3115;规格:25mg)口服,50mg/次,1次/d;上述药物均在晚餐后服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体效果。②检测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异常症状、体征消失,肌力、语言恢复正常,可自理生活;显效:异常症状、体征基本恢复正常,肌力改善2级,言语功能正常;有效:异常症状、体征改善,肌力改善1级,言语功能改善;无效:未达以上标准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6.00%)比对照组(76.00%)明显更高(P<0.05)。
2.2 两组血小板参数改善对比 试验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见附表。
脑血栓主要由血管内栓子脱落、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引起,是脑梗死最常见类型[1],发病后常表现出突然性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等症状,加之脑血栓极高的致残、致死率,积极有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的关键[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脂质代谢紊乱在脑血栓形成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脂质代谢紊乱或损伤动脉血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引发血管内壁炎症,血小板大量聚集,最终形成脑血栓。因此加强控制脂质水平,减少血小板聚集十分重要。阿托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是临床常用调制药物,其能够对HMG-CoA还原酶活性有效抑制,降低血脂水平,促进血管内皮修复,使动脉血管硬化斑块状况有效改善,同时还可减轻炎症反应,对血小板聚集良好抑制,使血栓形成减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为抗血小板药物,能够使血小板参数得到有效改善,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进而阻止血栓形成,促进疗效提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比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血小板参数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脑血栓可促进疗效提升与血小板参数改善,印证了上述结论。
附表 两组血小板参数改善情况对比(±s)
附表 两组血小板参数改善情况对比(±s)
血小板计数(×109/L)组别(n=50)血小板平均容积(fl)血小板分布宽度(%)对照组 197.5±32.4 9.8±1.3 18.9±1.6试验组 241.8±39.6 12.5±1.4 14.1±1.2 t 6.122 9.993 16.970 P 0.000 0.000 0.000
综上所述,治疗脑血栓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能够促进疗效进一步提高,有效改善血小板参数,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