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3)王小亮
在肝细胞癌治疗上,根治性肝切除手术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术后的早期复发会对患者生存质量与时间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微血管侵犯就是术后早期复发最主要的诱导因素。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相比,解剖性肝切除术将肝段当做主要的切除单位。为进一步探究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以下展开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1.1 临床资料 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50例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实验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52.34±3.21)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52.22±3.25)岁。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对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对比研究发现,组间差异不明显,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即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白蛋白、转氨酶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需借助影像学检查方式对肿瘤的位置进行定位[1]。在右侧肋缘下方位置做出斜切口。在与肿瘤边缘距离1~2厘米的位置,钳夹法与超声刀联用将肿瘤切除。在手术过程中,应考虑出血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第一肝门阻断方法,不对荷瘤肝段切除处理,对创面则要对拢缝合处理。实验组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在手术前利用影像学对肿瘤位置进行检查并定位,对拟切除肝段进行确定。在右侧肋缘下方位置做出斜切口,对第一肝门进行准确地解剖。在手术过程中,通过B超检查方式与美兰染色方式对肿瘤的位置进行定位,对拟切除肝段进行确定[2]。结合拟切除的范围,对荷瘤肝段脉管分值进行结扎处理,但第一肝门不阻断。使患者中心静脉压下降到低于0.49kPa。对超声刀进行应用,并沿着肝表面的缺血带方向,将肝实质切开出来,指导将荷瘤肝段全部切除。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对脉管断端进行缝扎处理,并将活动性出血排除。结合手术的实际状况选择腹腔引流管。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白蛋白、转氨酶。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引流管拔除时间对比、白蛋白对比、转氨酶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行t检验,两组患者术中输血几率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P<0.05是数值判定标准,对存在的统计学意义进行证明。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白蛋白、转氨酶对比 根据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白蛋白、转氨酶对比结果发现,实验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术中输血几率对比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输血几率发现,实验组术中输血几率12%低于对照组48%,临床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肝细胞癌患者临床治疗始终以肝切除术为主,基于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之外科医师在肝脏解剖方面的认知,使得解剖性肝切除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治疗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术中出血量,且术后胆汁漏与肝断面的出血发生率不高,手术治疗效果理想。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方式,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白蛋白、转氨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
综上所述,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