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迭部

2019-10-17 02:57:36马进帅
遵义 2019年19期
关键词:迭部腊子口红军

文|■ 马进帅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辗14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迭部县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管辖,地处白龙江上游,岷山、迭山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东邻周曲、宕昌两县。北以迭山为界与洮河流域的卓尼县、岷县毗邻,迭山是白龙江与洮河的分水岭。西南同四川省的若儿盖、九寨沟两县接壤,属甘肃省陇南区域。

迭部有悠久的历史,“迭部”即藏语大拇指的意思。据《洮州厅志》记载,南北朝时,北周五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始统有其地,乃置叠州”,“叠州”因山峦重叠而得名,到唐代州治设在(合川)今迭部。以后各代均实行分管委任、分地管辖,解放后,迭部地区分属其它县管辖,1962年才成立迭部县。

迭部境内重峦叠嶂,森林密布,富有矿藏,河谷溪流纵横,是藏族同胞聚居区之一。川甘两省交界的岷山的咽喉“腊子口”就在县境内的东北面,举世闻名的腊子口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前不久,记者来到甘肃省迭部县采访,来到了腊子口古战场,亲眼目睹了雄伟、壮观的腊子口古战场遗址,倾听了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悲壮故事。

俄界会议在迭部召开

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在四川省的毛儿盖召开了会议,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向川西北开进。当时窃据红军总政委要职的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的指示,擅自强令左路军(由四方面军主力组成)南下、西逃,违背了党的北上抗日的方针,甚至发展到危害中央的地步。为了挽救危局,党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的巴西召开了紧急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迅速脱离,继续北上。会后,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的一、二军团和军委纵队8000多人,向着敌人赖依的天险,军力比较薄弱的甘肃南部的迭部地区进发。迭部是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县。

1935年9月5日,红军先头部队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修栈道、架木桥,越过了达拉河上的6座险桥,冲破了当地民团不断从深山密林中射来的冷枪的重重阻击,到达了牙拉沟口。

为了警戒敌人,以防万一,红军大队人马分为两路,沿河的一路到岗岭(红军的通司翻译为“广利”)村宿营。登山的一路到高吉(红军的通司翻译为“俄界”)村宿营。

据原迭部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志才介绍,“俄”或“界”在藏语中是“山头”的意思,“界”或“吉”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八”的意思,因“俄界”坐落在八座魏峨的山头下而得名。此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松林茂密,景色秀丽。全村20多户人家,房屋都是高大的木版房,按山势不规则的坐落为3个阶台,村西口有一座木桥把小河的两岸连接了起来。村子周围古树参天,野花丛生,山下河水清清,山上云雾缭绕。红军长征时著名的“俄界”会议,就是在这个得天独厚的村落中召开的。

一位藏族老人告诉记者,红军到达高吉村时,当地的藏族同胞因受地方反动宣传的影响,早就躲到深山老林中去了,村中只留下一位有病的藏族老阿婆,红军进村后治好了她的病。当时,毛泽东同志的住处和司令部就设在村东头的3座比较大的房子里。其中两家是阿巴、周吾草家,另二家已毁于火灾。宣传和卫生部门则驻扎在村西头的仑布和塞浪家中。

1935年的9月11日,党中央在高吉(俄界)村发出了敦促电文《中央为贯彻战略方针再致张国焘令其即行北上电》。

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高吉(俄界)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以后的行动方针,批评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

会议首先听取了毛泽东《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

会议对毛泽东的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会同志一致同意毛泽东对张国焘有步骤地处理意见。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只在中央委员会中公布,不在往下传达。

会议还同意彭德怀关于缩小部队编制的意见。

会议还决定:一、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林彪任副司令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副主任;二、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和林彪组成的五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三、成立编制委员会,以李德为主任(李德系苏联顾问)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为委员,负责部队的编制工作。会议还决定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向干部说明当时战略方针和迅速行动的必要性。会后,中央发出《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腊子口战役如期打响

红军在迭部县的高吉村召开的“俄界会议”,是同张国焘作右倾逃跑主义路线进行坚决斗争和全面批判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红一方面军连夜离开了高吉、岗岭。沿达拉河下游的悬壁栈道向北开进。行军50里(实际是40里)后在勾吉寺宿营。次日,部队行至达拉河流入白龙江的汇合处时,与事先埋伏在附近山上的反动分子打了一仗,敌人被我先头部队击溃逃散,从此,红军便离开达拉沟,沿白龙江东下,行至尼傲峡,因江上很多栈道被破坏,大部队无法前进,便派出两名藏族“通司”(翻译)过独木桥与尼傲峡的藏族群众交涉,要求他们帮助红军抢修山路栈道。村里派了20多名青年去抢修栈道。栈道修好后,红军给尼傲村赠送了枪支弹药,表示感谢。

就在当年抢修栈道的人住过的山洞口附近,记者发现,至今还留有红军写下的标语,可惜年长日久,字迹现已无法辨认。但在江边的一块巨石上所写下的“红军不拉夫”的标语,至今依然清晰可辩。

1935年9月14日,红军先头部队来到旺藏寺。据介绍,旺藏寺是迭部地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之一,寺内有“阿姑”(和尚)400多人,其中大小经堂僧房林立,高墙深院,俨然是一座小城堡。庭院内花草树木布置十分得体,清静幽雅。红军大部队及中央直属单位,均驻扎在寺内附近村庄里休整待命。

毛泽东同志当时就住在离旺藏寺仅有2里路的次日那村西尕牢家的一座藏式小楼房中,这座楼房,经历了50余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存在,但当年的道路和那棵老酸梨树已经看不到了,小溪也干枯了。

1935年9月15日,司令部“命令红军第二师为前卫,第四团为先头团向甘肃的甘南、岷州前进,以二天行,夺取腊子口。”(杨成武《突破天险腊子口》)。

前卫部队沿白龙江前进,越过江上最后一道天险石门(现九龙峡),来到麻牙(现莫牙)寺。为了安全,毛主席和部分人员,从次日那直接过白龙江上的仙人桥,翻越次日那代、瑞耀两座大山,直奔卡浪大山。

红军在麻牙期间,为了转移敌人的视线,摸清守敌实力部署,曾派一支小部队沿白龙江下游的代古寺进行佯攻,迷惑敌人,使防区鲁大昌对我军无法捉摸。

红军大队人马离开麻牙寺则进入深山区,沿山路步行10多里后,来到然尕沟,当天到达卡浪大山。当夜幕降临时部队已经行至现桑坝乡的吾乎(现五福)、黑拉、班藏村之间的原始森林里宿营。先头团在此召开了攻打腊子口的动员大会,部队首长作了动员报告。后续部队有住扎在吾乎、黑拉的,也有住扎在班藏村里的。

9月16日,红军绕过沙藏村,向腊子口方向开进,进入鲁大昌伪十四师防区的加里梁,红军在原始森林中摸索前进,正在这时,我军突然发现前面约有一个营的守敌正在修工事,我军便出其不意地将这股敌人歼灭。转过一片荒滩和山湾,绕过黑乡村,腊子口就出现在面前,这时,红军发现守敌就埋伏在我前进方向的右侧,但我军巧妙地绕到了敌人的后面,当敌人发现时,“神兵”已经在跟前了,短兵相接,敌军火力施不上威风,只得狼狈逃窜。我军乘胜追击。当驻守在黑多村的守敌听到枪声仓促应战时,已经来不及了,一个个胡乱打了几枪就跑得不见影踪,未能跑掉的只得举手投降。与此同时,驻守在黑扎、其儿梁一线之敌被红军击溃。红军先头团占领黑多一线,为攻打腊子口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

记者在腊子口基地采访时看到,腊子口悬崖两侧仿佛是被神斧劈开一样,两侧顶峰云雾缭绕,据海拔测仪测量隘口地面为海拔1923米。隘口中间是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上的独木桥与东侧悬崖壁下的栈道相连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天险。就在这里,当年敌人在独木桥的悬崖下筑了好几个碉堡,真是易守难攻啊!

据当地老人讲,这还是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设在北面离桥2里多的朱里沟口,共扼守着两个营的兵力。敌人满以为红军插翅难飞。

杨志才告诉记者,当时如果红军拿不下腊子口,就要被迫南下,重回雪山草地,改向西进,绕道走出青海。或者东进四川,取道汉中。那样的话,红军就会踏进敌人早已布下的“口袋”,因此,只有攻下腊子口,才是惟一的出路。中国革命能否成功,就看腊子口战役打的如何。可以说,腊子口战役是决定中国革命成功与否的“死战”。

攻打腊子口的部队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据介绍,当时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和二师师长陈光等都到了前沿阵地,在四团政委杨成武同志的指挥下,由六连连长杨信相率领六连部队从正面进攻,夺取小木桥,猛攻隘口,团长王开湘率领一、二连沿右岸的峭壁,迂回到敌后,奇袭敌人,深夜12时整,震惊中外的红军攻打腊子口战役拉开了序幕。

当时天下着大雨,腊子河水汹涌湍急。隘口上,敌军布置的火力又非常密集。我红军六连先后进攻了10多次,均未成功,情况十分危机。住在离腊子口10多里一个村庄的毛泽东,心急如焚,不断打电话询问战斗的进展情况,并要师部每隔半小时汇报一次。凌晨2时许,战斗暂时停息下来,但腊子口还没有攻下来。这时,师部领导开始分析形势:如果天亮之前拿不下腊子口,敌人的增援部队一到,我军将会困在峡谷中,寸步难行,进退不得。但是硬攻不成,就只好智取。计划商量好后,马上挑选了一些善于攀登悬崖峭壁的苗族战士,用绑带、裹腿、干粮带连起来,挂在崖壁的树梢上,一个一个的逐层攀登上去。

正在休整的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没有攻上山来的红军,突然出现在峭壁上。待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时,集束手榴弹、枪弹像雨点般的猛甩、强射向敌群,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狼狈逃窜,此时,绕道迂回敌后的一、二连红军战士也赶到了山顶,来了个上下夹击合攻,小木桥桥头的碉堡被我正面攻击的六连红军战士炸掉,敌守军土崩瓦解,纷纷弃枪逃命,腊子口被我红军勇士们胜利攻下。腊子口的成功占领,大大地鼓舞了我红军战士的士气,乘胜突破了朱立沟的第二道防线,鲁大昌残敌丢盔弃甲,由朱立沟向岷县方向溃逃。我军因突破了长征中的最后一道天险,士气高涨,精神倍增,此时的毛泽东诗情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他在诗中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绝美佳句就是抒发当年红军攻下腊子口后的愉快心情。

1935年9月17日晨,红军马不停蹄,经各布寺、朱立村、大拉村,翻过海拔3700米的大拉山,离开了迭部进入岷县,直指大草滩。

原迭部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志才(现甘南州水电局局长)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腊子口修通了公路,但当年的小木桥不见了,只见腊子口河中尚遗留着6根木状。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年的隘口已拓宽到10多米,在隘口以100多米处,有一块纪念碑,是1980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修立的,上面题有“红军攻打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字样。

四方面军经过迭部

在党中央的再三督促下,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坚决斗争下,张国焘被迫取消他的伪中央,同意北上抗日。

1936年8月,二、四方面军进入迭部地区,他们是沿着头一年红一方面军的路线,从四川的求吉寺进入迭部的达拉乡甘沟,路经卡让寺、高吉(俄界)、岗岭、勾吉寺,走出达拉沟的。据说,红四方面军前卫总指挥李先念同志率先头部队在勾吉寺驻扎了10多天,还在此集结过部队。

二、四方面军走出达拉沟后,在尼傲、旺藏、麻牙寺一线的行军路上,先头部队与当地的土官、头人进行了交涉,并商量好,双方互不侵犯。这段路虽然不好走,但人为的障碍已经消除,行军比较顺利。

三、四方面军到达麻牙(现莫牙)寺后,再没有走然尕沟、翻卡浪大山、经桑坝去腊子口的那条路,而是沿白龙江经花园(银岗花园)、水泊沟、代古寺、洛大新寺翻山进入腊子沟的。据说:朱德总司令在洛大新寺住过。二、四方面军进入腊子沟后,是沿着红一方面军走的路线经各布寺、朱立、大拉村翻越大拉山直抵哈达铺的。

据迭部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讲,二、四方面军1936年8月进入迭部,到部队全部过境,长达1个多月的时间,主要原因是当时部队多。

据原中共迭部县委书记黄新生书记(现为甘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讲,二、四方面军经过迭部时,与1935年一方面军转战迭部时大不相同。第一,红一方面军的优良传统给当地的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红一方面军坚决执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当地土司杨积庆和一些中小土官头人、寺院管家能持互不干涉的态度。第三,由于鲁大昌部受过我军的沉重打击,龟缩在他的老巢岷县一线,再不敢侵绕迭部地区。所以二、四方面军经过达拉、尼傲、麻牙、花园、洛大和腊子等地区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斗和冲突。当红军经过麻牙的崔古仓村时,杨积庆土司还打开了自己的粮仓,给红军补充了粮食。

迭部大地上的长征果实

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两次经过迭部,部队严明的纪律和光辉形象,给藏、汉、回等各民族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红军每到一处,总是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是群众对红军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唤起群众跟着共产党走的热情,他们在迭部所经过之处,不但给群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革命文物。在甘沟至牙拉路边的石崖上,至今还保留着“北上抗日,夺回失地”的标语。“悬空栈道”,是在离俄界30多里的勾吉寺附近。栈道建在90度陡壁的悬崖上,支撑着几根木头,上面铺着一尺多宽的木版,十分艰险。

目前,河的这边已经有公路通往旺藏,所以栈道没有人走了,只剩下10多米由几根朽木撑着。在俄界(高吉)、旺藏、次日那有写在木版上宣传民族宗教政策、主张民族自治的标语:“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红军不破坏番人信教自由”“番民组织自己的政府,自己管事”等。红军还一再重申:“红军是保护回番民的军队”,并号召“番民联合红军,抗日反蒋”。至于“不压迫穷人”“不拉夫”“不派款”“实行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的宣传标语,在尼傲、九龙峡、麻牙、桑坝和腊子口等更是数不胜数。当然,年长日久,风雨侵浊,加上火灾和“文革”10年内乱中人为的破坏,现在保存下来的很少。其中许多标语还特意写上藏文,既表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利于藏族同胞更好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民族政策。

在俄界(高吉)、旺藏哈腊子口,红军留下的公文包、军号、铁桶、手榴弹和铁锨,都是极为宝贵的红军长征的历史文物。

在俄界(高吉),红军住在群众家里,临行时物归原主,环境打扫干净,损坏的东西付上银元,并附上道歉的条子。一藏族老人告诉记者:红军走后,他们当地的一家藏族群众发现自家的铁锅原放在麦草中,红军走后,这家群众回家后,发现铁锅仍放在原处,但洗刷得干干净净。他还说:红军当时刚过雪山草地,虽然缺衣少粮,生活极为艰苦,但在离开穷苦农牧民家时,仍然要留下一小袋青稞或其他干粮。红军到腊子口乡的康多村时,群众都跑到山里去了,这时,牢九家的老阿婆回家来喂小猪,红军就给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让她动员跑到山里的群众回来,还派专人照料她的吃住。

据当地藏族群众讲,在朱立村,红军刚到村里,群众全都跑了,红军在场上打了一些粮食,然后找来该村头人来给每家每户开条子,并付给银元。红军借用群众的背水桶被碰坏了,红军战士拿出自己仅有的一件毛衣做赔偿。在达拉村,红军露宿在村外的草坡上,宁愿自己受冻也不愿意打扰群众。这些动人的情景,藏族群众亲眼看到后,逐渐由恐惧、怀疑、生疏转变为接触,由冷淡变为热情,最后互相结为朋友,分别时还依依不舍。因此,二、四方面军一到俄界(高吉)、岗岭、尼傲、旺藏、麻牙和腊子口,藏族群众都主动向红军出售物品,热情招待,有的还互赠纪念品。旺藏寺的一位老“阿姑”(和尚),直到解放后,还保存着他当年和红军惜别时互赠的礼物银边花碗。一藏族群众告诉记者:每当有人和他谈起当年的红军时,他总要把这个精致的银边花碗拿出来让人看,同时还讲述一番他与红军结下的深厚友情。

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是80多年前的事了,但今天人们谈起来,还是那么娓娓动听,让人肃然起敬。

猜你喜欢
迭部腊子口红军
鹧鸪天·参观腊子口战役遗址有感
大江南北(2023年12期)2023-02-20 16:40:11
迭部县红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突破腊子口
——红军长征故事之五
山东农机化(2019年2期)2019-02-11 18:35:48
发现迭部
小康(2018年28期)2018-10-17 02:40:08
少寨红军桥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44
去往迭部的路上
扬子江(2018年1期)2018-01-26 00:57:06
十送红军
老友(2017年12期)2018-01-23 06:40:32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连环画报(2016年10期)2016-12-16 05:13:35
激战腊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