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朝朝
作者以自己从医数十年的亲身经验,论述为医之道。强调医生任何时候都要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精工技术、人文修为。作为外科医生,更要“手中有刀,心怀仁爱”要用人文的光芒让医学更有温度、让医患之间更加温暖、让锐利的刀锋镌刻人文之光。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临危不乱、心境平和;对疑难杂症要敢于创新、不断研习,以过硬的本领、传承君子之道的风范,让病人感到有你、就有了依靠!
从踏进医学殿堂那一刻起,我就立志要成为一个人们信赖的外科医生。在最近一次同学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同学谈起自己的从医之路,真是既有辛劳、也有收获。作为一个外科医生,第一次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手持手术刀给病人施行肿瘤切除手术,第一刀切开病人的皮肤,切口殷红的鲜血,使我身心紧张、充满着神圣感、责任感。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已经独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手术,并能开展一些复杂的大手术和创新手术。在多年的手术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手术虽然外科操作很成功,但效果并不理想、病人并不满意,有的后果甚至事与愿违。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实践中摸索,开始学习医学人文科学,思考如何让手术刀更加体现人性的温暖。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手术刀的有限性、使我慢慢感悟到外科医生手上锋刃的柳叶刀还应当镌刻上医学人文之光。
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应当是“手中有刀,心怀仁爱”!也就是说外科医生“刀功”绝不能差!因为很多病人首先是冲着医生的技术来的。而现实的医院里,成天忙忙碌碌的医生们往往只会低头看病,不会潜心看人,不懂得交流沟通。殊不知病人不仅是生理有病,同时也是心理有病。一个人一旦患病后,他会思考很多问题。特别是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哪种方法治疗效果好?手术开刀效果如何?找什么样的专家开刀最好?手术以后会复发吗?等等。他们往往处于慌忙错乱、无所适从状态,急需要医生耐心地解释和抚慰,化解心理阴影。
我国神经外科的奠基者王忠诚院士曾说: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作为医生,首先要感谢患者。正是无数患者用自己的病体让我们成才、成名,成为学界的“名医”“大师”,我们怎能不感谢那些以生命为代价使我们技术不断进步和超越的患者呢?多年来临床上即便再忙、我对我的患者,始终保持一份平静耐心、怀着一份真挚的感激之情。正因如此,虽然手术中常有血溅到脸上、有时不小心手被针扎了,或是手套破裂有被感染的风险,我也会坚持到手术结束。我告诉自己,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应当尽己全力为患者服务。
此外,我们要更懂得尊重和理解患者,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插胃管是胃肠外科太普通的小治疗了。但20年前,我因为胃出血手术需要插胃管,第一次感受到插胃管的滋味。那时,我深切体会到为什么很多患者惧怕甚至拒绝插管。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提醒自己要时时事事站在患者的位置想一想。
一个人们信赖的医生在理解患者的同时,也要学会协调家属。我曾遇到过一个陪女儿就医的母亲,女儿患的是恶性肿瘤,需要做根治性切除手术,这位母亲几乎是从诊断到治疗、各种检查方法到预后,跟前跟后、反反复复不停地询问。为了不影响其他患者就医,我只得等下班后再跟她详谈。尽管她的女儿已经成家立业了,但伟大的母爱让这位母亲的心理似乎已近崩溃。她恨不能替女儿去承受这个手术。这时,医生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掌握的叙事医学能力,精通的本专业现状前沿知识,就能很好地发挥细心抚慰、耐心解疑,让患者和家属更加信赖的安心配合医护人员。
察颜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篇》,“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颜而观色,虑以下人”。意指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作为一名医生,察颜观色应是医生的基本功:什么患者需要安慰,什么患者需要郑重提醒,什么患者“治心重于治人”……观察细致、处理细腻,与患者共情,研习叙事医学,应成为所有医生的必备素养。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一种疾病、一个器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所以我们要用人文的光芒让医学更有温度,让医患之间更加温暖。让锐利的刀锋更加温情。
当然,单纯靠微笑、安慰和患者共情,临床救治病人是万万不行的。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自身医疗硬功夫!提升疾病诊断水平,娴熟的抢救操作技能、不仅是医生个人的终生追求,更是患者无时无刻的迫切需求。医疗成功毫无捷径,对于外科医生而言,更是如此。病人病史是否全部清楚?解剖层次是否烂熟于心,关键步骤是否滚瓜烂熟,操作手法是否娴熟准确,各种预案是否一应俱全?一上手术台,自然见分晓。每天我们面对的是最珍贵的生命,只有敬畏生命我们才能全力以赴。
只有忠于职业,不断地修为学习,提升自己的仁爱之心,让“刀锋”融入人文之光,使寒光闪闪“刀刃”变得温暖。同时,我们也要将“刀锋”磨得更为锐利,用精湛的技艺切除顽疾、让柳叶刀的光芒更为闪亮。
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医学仍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遗憾的科学。因为医学不能包治百病,医生没有回天之术。但医生是一门必须终生学习的特殊职业,时时刻刻都要怀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警醒。唐代医圣孙思邈曾对自己的弟子和后世儿孙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先贤的箴言今天重温真令人醍醐灌顶。
在扎实的基本功与超越常人的胆量和魄力之外,医生还需要一种永远创新、不懈进取的精神。外科鼻祖汤钊猷院士常说“患者把生命都托付给你,你还有什么不能为患者做的呢?”他还说,医生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医学诊疗的知识水平上,还得要不断地去创新,才可能提高疗效。他为青年医师言传身教,让弟子们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让不能治疗变成能够治疗,让不治之症变成可治之症”。
其实,并非外科医生的柳叶刀,对于所有医生而言,心中都有着各自的“刀锋”。在现代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要具有人文情怀,拥有体谅患者的同情之心、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心、不断进取的探索之心、视为己出的担责之心、辩证思考的创新之心。让柳叶刀的锋刃、让每一个医疗行为都彰显人文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