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 教学关怀:农村寄宿制初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2019-10-16 05:57林来建
人民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林来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当前的农村教育已经进入到内涵发展的新时代,其核心就是提高质量。

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景中”)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生源中八成是留守儿童。为了让农村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学校从2008年起围绕课改、立足课堂,构建了以“问题伴学”为主体平台的“學中问、问中学”亲情式合作样式,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情的“1+X”合作学习方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究,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关怀,形成交流互助、善于倾听、敢于展示、勇于创新、多样合作开放的学习文化。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我们逐步实现了四个阶段目标:改变农村课堂生态、普遍提升学业水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堂聚力立德树人。

“问题伴学”课堂:以建立课堂伙伴关系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和创生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导向

合作学习景中样式,到底是什么样的课堂形态?

学校构建了“合作学习”的主体平台——“问题伴学”课堂模式。“问题伴学”以建立课堂教学中的伙伴关系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和创生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导向,以生生、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学习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改善班组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问题伴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其含义有两种,一是问题相伴的学习,即学习是基于问题而展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生问题和创生新问题的过程;二是学习是相伴而学,学习的过程是同学之间互学互帮的过程,是群体游戏、活动等方式的学习,是知、情相融的学习,是充满童趣的快乐学习。所以,“问题伴学”就是基于问题的合作学习,是基于自主探究、互助友爱、共同提升的合作学习。我们的“问题伴学”模式分为七个学习环节:

1.问题设计:基于学情的研究

“问题伴学”模式首要的是问题设计。能否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关键有两点:一是研究课程和教材,设计的问题是关键性问题,而不是随便堆积起来的。二是研究学生,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联系学生生活、有一定问题背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在问题设计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突破,由原来的教师预设逐渐转变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完成、合作提升,让“问题伴学”真正实现“问题发现源于学生,问题设计出自学生,问题解决成于学生”。

2.问题初解:基于独立的思考

没有一段静悄悄的学习,学生不能形成对知识的感悟,也不能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为了防止学生在课堂上不作为,对问题初解环节有明确的评价要求,强调独立完成。

3.问题再解:基于同伴的学习

运用“1+x”合作方式,限时合作,充分利用阵地小白板。多样合作学习后,小组成员迅速进入订正与作业阶段。这一环节的创生点是小组内互动展示,尽可能抛出问题让学困生讲,这是景中课堂生态的重要外显形式。

4.问题汇聚:基于师生的智慧

教师要十分清楚本班学生的主要问题,充分利用鼎易、白板、智慧教室的展示作用,善于捕捉错误信息,把握课堂生成,进行互动展示,展示者将知识点或学习过程转化成一个个小问题抛给同学,围听的同学积极接题、答题和质疑。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追问或知。识补位。这一环节就是全班展示环节。

5.问题提升:基于能力的拓展

教师要预设部分重点拓展的问题或情境,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部分问题,让他们自主解决,实行组内分层,因材施教。课堂要有深度,不能让学生总是在浅水里嬉戏。

6.问题再生:基于创新的品质

课堂鼓励质疑,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有不同的解题思路;生成性问题的解决还是要抛给学生,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大家把问题串联起来。

7.问题归类:基于体系的构建

一堂课要有板书小结,帮助学生构建起最基础的知识体系;一堂课要有问题回顾,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板块,要让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合作学习,最容易出现表面热闹、实质肤浅的结果,学生缺乏完整思维,缺乏深入思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点位的实践探索。

1.问题初解时,要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之前,必须有独立思考的时空,独立学习、独立作业,为后面的合作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2.问题再解时,要集体碰撞

独立思考作业之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共性的难点问题,组长要组织小组全员参与、共同思考,进行智慧的集体碰撞。在此基础上,组长还要组织分工,小组成员进行归纳提升。

3.问题汇聚时,要巧设问题

组内合作学习完成后,进行集体展示。展示的小组成员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答案,必须根据知识点巧设问题,及时抛出问题,让所有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才能进发思维的火花。

4.问题提升时,要归纳思维

集体展示结束后,必须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结,形成完整的知识树或知识链,避免知识的零碎化和思维的碎片化。

5.问题再生时,要反思创新

知识归结后,要培养学生的反思创新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深度去内化知识、转化思维、提升能力。

教学文化:在教师的关怀下着力培养小组成员的“学友情结”和“助人品质”

作为农村寄宿制初中,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主阵地。合作学习的景中样式是在教师的关怀下着力培养小组成员的“学友情结”和“助人品质”,努力实现学校“为现代社会培养优秀公民,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引领农村孩子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1.小组文化:根据多伊奇的目标结构理论,合作型目标结构是指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为此,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确定自己的小组名称、奋斗目标、励志口号、合作的内部约定等,形成独特的小组文化。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集体,每个小组都有一块小阵地。在他们的阵地里,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小组成员互助互爱、学习小组集体成长的历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也将找到自己集体归属的幸福感。

2.小组关爱:合作学习开展后,我们将“小组关爱”作为合作的重要动力,把小组关爱作为新课改下对师德师能的新要求。教师既要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关爱,同时又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关爱,具体要求是:每天与一个小组集体谈心;每课重点辅导一个小组;每课参与两个小组活动;每课点评三个小组状态;每师包干两个合作小组;每周组织一次组长集中培训;每月进行一次小组表彰。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成长的快乐。

3.前置补弱:在合作学习中,学困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课堂关注的重点。为了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利用寄宿制的有利条件,在晚自习时间进行前置补弱。让学生独立预习、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组内帮扶或教师个别辅导,将学困生的培补提前到预习阶段,使学困生在步入课堂学习前就能掌握基本知识,这样就能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我们提出八项要求加强前置补弱工作:前置补弱,超前辅导;兴趣小组,专题辅导;配备教师,包干辅导;过程关注,时时辅导;强化教育,思想辅导;作业面批,个别辅导;循序渐进,过关辅导;小组成员,分工辅导。

4.爱心工程: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为了给留守儿童撑起一把保护伞,学校实施了“1+3+5”爱心工程,即1名党员干部带领3名教师,这3名教师每人负责5名留守儿童,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培育积极情感。

合作学习方式:在组组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局面中,从混乱无序走向深度交流

為了彻底改变农村初中的课堂生态,学校进行了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研究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围在一起的合作;仅围在一起不叫合作,合作要基于问题;基于问题也不一定是合作,合作要基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最终形成了以解决基础问题的“1+X”“X+1”为代表的组内合作,拓展提升和组问评价的串组合作,以主题板块进行知识体系构建的项目化合作等多样式学习方式。“1”为学生主体,“x”为小组成员,组长会根据学情和学习任务准确安排具体的合作方式,让学习效果最大化。

为了确保课堂合作从混乱无序走向深度交流,我们提出八个“没有”:“没有教师就没有合作”“没有纪律就没有合作”“没有任务就没有合作”“没有目标就没有合作”“没有评价就没有合作”“没有展示就没有合作”“没有友善就没有合作”“没有品德就没有合作”。

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中,为了摒弃只是组长汇报答案的陋习,我们实施互动展示的实践研究,形成组组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局面。

1.快速围听

(1)“围听”的历史追溯

“围听”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苏格拉底讲学、孔子杏坛讲学就是一群人相围而坐,相互辩论。这种围在一起的学习方式就是围听。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原有的班级授课制能否运用这种围听的方式,对我们的课堂进行小小的改变?我们进行了实践研究。

(2)“围听”的育人意义

围听改变了过去学生一坐到底的听课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围起来还改变了课堂听课的氛围,原先学生分散在很大的教室里,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很远,而围起来之后距离近了,就形成了一个磁力型学习场;围听培养了展示学生的表达自信和演讲能力,围起来听课,使得展示者要提炼自己的语言,注重讲授时的互动,严格控制讲的时间。因为“围”,所以只能“听”,从而培养了“倾听”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3)“围听”的基本要求

站位要相对稳定。因为各个阵地的视角有区别,位置在变化,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听课的位置不理想。因此,一定要进行多轮次培训,或者进行多轮次试验,使学生能在每一堂课围听时迅速站准自己的位置,确保听课时的高效率。

站点要不断更换。站着听课有利有弊,但长时间站在一个地点听课,一定会比较难受,也就谈不上听课或参与互动。所以,根据课堂进程和阵地交换,站点要及时更换。

展示要稍作等待。围听时有的学生比较慢,这时要等一等,并给予适当提示,以满足所有学生能看得见、听得清。

围听要及时补位。学生展示时,限于思维水平,教师对学生不到位的地方要补充;同组内的同学要积极补充观点,其他组的同学更要适时补充,为小组争得荣誉。

听完要迅速整理。学生围听必然无法记录,这就使学生要认真地去听、去悟,但听完之后要立即回位去整理,进行二次复述或及时笔记。

2.智慧守阵

每一个小组在全班互动展示之前,组内成员要发扬集体的智慧去设计问题、思考问题,思考的维度自然就会多起来。这样设计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思考的问题更为全面,问题展示表达更为完整,要竭尽全力坚守阵地,尽可能减少其他小组攻阵的机会。

3.文明攻阵

每一个小组在展示时,其他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发现对方展示时有错误、有漏洞、不规范、不严谨,等对方汇报结束后能及时更正或补充,进行文明攻阵,为组内加分。学生展示时,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我们提出《景安初中倾听十问》:猜猜他说什么?信息来自何处?与我有何不同?表达是否正确?叙述是否全面?过程是否清晰?是否有理有据?互动是否有效?能否更好陈述?是否需要提炼?

4.积极互动

每一个小组在汇报时,汇报人就是一名小老师,不能简单地报答案,而是没计问题,主动抛问,要板书与讲解有机结合;而其他各组学生要积极举手,及时接问,在发现问题时能主动更正或补充。这样成果展示时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出现积极互动的场面。

教师角色:因时因势融入进去,巧妙地予以指点和引导、补位和提升,做好引领者的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集体展示时,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要因时因势融入进去,巧妙地予以指点和引导、补位和提升,做好引领者角色。

1.情感引领。主要外显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师的学科情怀,也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学科。基于此的课堂改革才能真正实施,课改到最后就是爱。

2.内容引领。主要集中在备课中的问题设计上,基于学情的备课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备课都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包括基础问题、提升问题和创生问题等,问题的质量决定课堂的质量。

3.活动引领。主要内隐于各个环节的活动设计中:什么时候独立思考,独立思考什么;什么时候合作学习,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什么时候使用小白板、电子白板、鼎易软件、智慧教室;解决怎样的问题时需要小组围听、全班围听等。

4.参与学习。参与1-2个小组的合作,让展示有榜样;参与学生展示,提取核心信息,串联学生问题,抛出预设问题,确保深度学习,也就是串联补位。

5.评价引领。对问题初解、互动展示等环节进行评价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用心倾听,如何评价同学,要能指明优点、指出纰漏。

6.知识补位。对于学生互动展示中出现的知识不全面、思路不清晰、过程不规范、内容肤浅化、方法不科学等问题,教师要第一时间站到展示的阵地前给予知识补位,牵引学生的学习走向全面和深度。

农村寄宿制初中合作学习在景中经历了多年实践的磨砺,合作学习实现了由形式到本质、由表面到内核的转变,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生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课堂上呈现出自主性、卷入性、互动性和沉浸性等学习文化,每一名学生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培育了学友情结和助人品质,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地位进一步巩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我们面对现实,突破困境,尽力尽智,为农村的孩子创造有品质的教育。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初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冀晓萍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