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平 钱丽欣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师队伍建设“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地位成为全社会共识。
今年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了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七大任务就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什么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对此,长期深入研究教师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认为,“高素质”是一个教师在专业领域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比一般非专业人员在水平和程度上要高,更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主体”。
“专业化”包含教师的伦理专业、学习专业、学科专业和教导專业四个维度。
“伦理专业”一方面是指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责任感等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的人,要懂得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对明晰的“道德谱系”,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培养怎样的道德品质,高中生又应该培养怎样的道德品质,“这是有一个体系的,不是随意想到哪儿是哪儿”。
“学习专业”需要教师懂得各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实践中不少教师“只管自己怎么教”,注重“教学设计”,而不“设计学生学习”。“学习专业”指向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知道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怎么形成的,要有比较清晰的针对孩子的“学习设计”,甚至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内心也要清楚该给孩子布置多少作业量为宜。
“学科专业”是学科本体知识层面的要求,包括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等。
“教导专业”要求教师会指导、会辅导、会帮助,“一个教师一定要具备教导专业,包括课堂教学语言怎么表达,肢体语言怎么表达,学生遇到问题如何提供适切的帮助和指导等。”朱旭东强调,“教师的这些专业特质在课堂上是能看得见的”。
教师最重要的是本体性知识的不断完善,一个教师只有在这方面能力有所提升,才能真正在专业上作出比较大的贡献
“创新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它超越“高素质”和“专业化”。对于创新型教师,朱旭东特别强调教师要有专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今天一个孩子突然有这样的表现,教师应该产生好奇: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教师的专业好奇心。”他说:“教师要永远保持对学生的一份好奇心,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育教学中永远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助于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
朱旭东坦言,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在耕耘好自己的“责任田”之后,教师必须有块“自留地”,并在其中不断耕耘、不断往前推进,教师才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规律,“发明”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这样,教师才能不被那些琐碎的事情牵着鼻子走,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宁本涛强调,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既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所在,也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根基所在。
如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港澳台及国外教育研究室主任万恒提出,必须改进和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应细化师范院校功能,优化师范院校课程,以非师范院校为后盾,以功能性培训机构为补充,构建灵活、开放、优质的教师培养体系。朱旭东则提出倡议,单列“教师教育”学科,以此来凸显“教师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各方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万恒认为,可以借助教师交流、名师培训、校际合作等有效手段,促进区域内教师专业沟通,建设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以合作交流为核心、以共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搭建教师沟通、研修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打破教师学科壁垒、地域壁垒,为教师职业交流和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教师既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宁本涛强调教师培养要转换思路,从教师“内生力”入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通过“精神总动员”,启迪教师专业自觉,树立教师积极的处世心态和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感。二是尊重教师个性,保持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高效的工作效率和适度的人生目标。三是着眼于教师终身发展,通过终身学习,让普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学会尊重和感恩,掌握灵活的为人艺术和教育技巧。
一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通过深入而广泛的调研,精心准备了一份反映一线广大教师心声的提案《关于完善义务教育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刘希娅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不少教师月工资不足3000元,很多年轻男性宁可选择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当教师。同时,教师工资涨幅滞后,如现行的教师教龄工资标准已经沿用了30多年,即每月3元、5元、7元、10元的增长标准。“近几年,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物价上涨很快,但是教师的工资增幅却很小。2018年底教师上调工资,扣除养老保险等,多数教师实际增长也只有200多元”。
刘希娅建议,建立逐年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的财政制度。严格落实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要求,做到“有法必依”。同时将经费保障责任重心上移,省级财政负主要责任,县级财政负次要责任。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谈道:“相比去年,我国教育工作重点在保持政策持续性和发展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政策精准定位与突出重点。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要‘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
2019年是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建设教育强国、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坚定信心。“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投入要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体现,向全社会发出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重要信号。”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去年工作时,把“大力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作为重要成绩之一,在部署2019年工作时要求“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景李虎提出,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需要分类施策,考虑区域、城乡、学校差异。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要努力抓好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还应在正面宣传、政策引导、表彰奖励等方面着力探索创新,给义務教育教师群体深切的精神褒奖和人文关怀。
“教育要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必须着力解决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说,“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把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作为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战略性支持领域,优先保障对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性投入。”
宏观政策设计是一方面,政策切实落地是另一方面。只有层层衔接、落实,好的政策才能真正产生效力。
“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内生动力的激发取决于个体对职业的热爱程度,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差强人意,不少教师的职业感受更多的是无奈,这种心理状态的教师是很难有较好的专业成长和创新欲望的。”江西省吉安市教育局局长曾宪锋认为,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乐于从教。
“教师群体形象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区域教育发展的走向。”浙江省龙游县教育局副局长周华认为,要提升教育品质,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重视教师群体形象的塑造。一是树好“师表者”形象。不断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完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强调人文关怀,提升师德素养。二是树好“专业者”形象。让每位教师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各展其才,各领风骚。三是树好“创新者”形象。“要实事求是地扭住教师工作的创新兴奋点,让人人乐意俯下身子在脚下深耕细作,人人以创新者的姿态出现,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周华说。
刘希娅建议,教师培训应该以校本培训为主,因为校长最明白怎么培训自己的队伍,培训经费应该下沉在学校,应由过去的3%提高到10%,这也是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举措,有助于帮助每位教师获得自己发展的有效路径。
万恒强调,学校管理中要创新教师岗位,补充学校个性化教育服务的不足,让更多社会教育服务机构人员、专业人才进入学校,如课外活动教师、劳动指导教师等;同时要创新区域教师招聘使用模式,吸引更多热爱孩子、适合教育、有学科发展实力的优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当前,290多万乡村教师为农村学生成长成才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经济落后地区乡村教育依然存在教师队伍不稳、乡村教师流失严重等诸多难题。
3月7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参加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时明确提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在相当长时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此教育部在加强两类学校建设中明确了‘百人校的概念,即小规模学校没有达到100人的,生均拨款也按照100人拨付;同时大力充实乡村教师队伍,去年新增特岗教师8.5万名,银龄计划补充退休教师1万余名。”
“要优先满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优先保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在各地的大规模调研和座谈研讨,庞丽娟发现,如果对乡村教师工资性收入每月增加一半,能吸引教师到农村从教;如果能增加一倍,则能稳定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
不解决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问题,就很难提供有效的教育供给。宁本涛认为,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职业选择,进而影响着乡村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全局。“如何充分关注、重视和利用各种有效的制度机制,加快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人力资本结构质量、专业化素质和创新水平,是未来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难点和聚焦点,需要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秦玉友认为,面向2035,加快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需要建立起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要从课程开齐开足出发,配齐配足教师,这就要求从编制上保证教师数量需要得到相应政策支持,为控制教师教学时间和保障教师的必要学习时间提供足够师资。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岗位吸引力,通过入职学校时教师的初次分配,通过为区域师资均衡进行校际流动时的教师再分配,不断促进区域师资均衡化。创造条件、创新机制,让农村教师有平等的参与校外培训、校本教研和学习提升的专业发展机会。
目前,国培、省培对象以各级骨干教师为主,区县层面特别是广大乡村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严重不足。“区县教师教育体系太重要了,是‘底部教师教育,绝不能可有可无。它可以在当地化解培训机会不足和有效性不够的难题。”朱旭东说:“首先这是一个事业,一定要纳入财政预算。其次,区县要承担起域内教师教育方面的专门工作。”
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面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教师该如何回应?
万恒基于多年校长、教师培训经验,尝试为未来教师勾画“素描”:未来教师应该“有文化品位”“能跨界”“会玩儿(工作、生活都有趣味)”“拥有对抗超大压力获得职业成就感、生活幸福感的健康身心”“拥有基于信息技术预测、设计个性化教育服务的能力”“有营造良好积极互动环境(无论是人际还是人机)能力”……
在刘希娅看来,教师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观念的转变,在个人层面成为幸福的终身追求者,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完整意义的人。二是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不断学习,成为充满现代化活力与精神的教育者,从“墨守成规的教书匠”走向“与时俱进的育人专家”。三是视野的拓展,教师要“推开门”走出去,掌握教育前沿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世界最新动态。当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有融入社会的深度参与,有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知识与生活、社会、自然发生联结,才能培养更多综合素质强的终身学习者、问题解决者、未来创造者。
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需要理解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当一个孩子面临学习困难时,他最需要什么,教师如何能马上感觉到这种需要?面对快速增长的知识,教师如何完善学科知识的不足?教学过程中蕴藏着无数研究的切入点,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研究?教师怎样从烦琐的教学工作中寻找突破点,发展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成为学科专家?
“教师要锤炼懂孩子、爱孩子、教孩子三个方面能力。”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李建华校长解释道:“教育是从读懂孩子开始,心理上、情感上要有儿童心、同理心,感受孩子的感受,好奇孩子的好奇;爱孩子需要方法和时机;教孩子的能力是专业要求,也是底线要求,懂孩子、爱孩子是通过教孩子来实现的。”
广东省深圳市坪洲小学校长张云鹰认为,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有思想的高素质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面向2035,教师要实现从“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的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强调,从学校发展品质提升和课程开发需求来看,教师最重要的是本体性知识的不断完善,也就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和学科研究能力,一名教师只有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升,才能真正在专业上作出比较大的贡献。同时他强调,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突破非常重要,“会用的教师和不会用的教师,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有人认为“目前师德师风每况愈下,教师专业化远不如以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并不认同。他认为,从整体情况来看,现在的教师队伍素质是最好的一个阶段,无论是师德师风还是专业化程度。之所以给人错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代媒体充分发达,一有负面案例出现,就会迅速传播,且相互叠加;二是教师群体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家长群体的进步更大,大多数家长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对教育的理解和要求更加多样化,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新时代教师队伍的“优势是教学专业水平更高了,而最大的不足是对于家长和孩子的教育要求认识不充分”。因此,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面向2035,中小学教师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青年教师宋花磊认为,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构筑基于“尊重、平等”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她说:“人工智能时代,‘跨界一混搭将会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教师要勇于尝试“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的创新研究,采用“AI与教师”“科技与人文”“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等相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职业并不轻松,要善于做“加减法”。在浙江省杭州長河高级中学政治教师方乃峰看来,当前教师的工作负担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心理负担重,这—方面需要各级部门努力减轻教师负担,同时也需要教师学会科学安排自己的工作与休闲活动,平时加强体育锻炼,重视自我健康,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潭北小学校长张洪锋认为,为教师减负的目的不是少干活、不干活,而是为了增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该校教师卢旭权表示:“期盼减负,我们愿为做实事而忙碌。”
改进传统教师评价机制尤为迫切。万恒提出,要构建可操作、可落地、可追踪、可反馈的教师绩效考评机制,考核评价要充分体现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通过外在约束与内在激励,提高教师组织承诺度的同时全面激发教师内在驱动力。提升教师谋求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立德树人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