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沪军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原名杭州市九堡中学。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政府与杭州师范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成立了杭师大东城教育集团,九堡中学作为集团旗下的四所学校之一,异地重建并更名为东城中学。学校重建之初,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高期望与学校现状的低质量构成了巨大反差,办学压力倍增。2012年下半年,教学质量学年考核和学校管理年度考核又一次居区“两个倒数第一”,怎样走出这一困境?东城中学全校教师进行了“如何走向幸福校园优质教育”的大讨论,全面开展课堂教学现状的观察反思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调研。
调研发现,与主城区学生相比,东城中学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期望水平显著偏低,尤其缺乏远大理想,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被动学习是学校办学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
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到区域文化、家庭教育的局限,当年在校学生51%是外来务工子女,45%是当地农民子女,82%的家长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不到2%,大部分家长在引导孩子成长上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学校课程、教学和评价都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一是学校课程“重育分轻育人。学校只按计划实施国家课程,过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意志、自信等方面的教育,没有从生源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确立育人目标,没有适合生源实际的校本课程,德育重心放在落实上级考核要求上,德育工作碎片化,在养成学生健全人格上针对性不强,其后果是学生理想淡薄、自信心不足、意志力弱、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被动。
二是课堂教学“重灌输轻自主”。教学研究“重教轻学”,多数教师的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教”上,很少研究“如何学”,课堂一讲到底,课外加班加点辅导。大部分教师认定拼时间、拼课后练习量才能提升质量。课堂模式以“单向灌输”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直接指向应试,不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因缺少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的深度学习,学习方式被动。
三是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学校习惯以纸笔测试的分数为唯一依据评定学业水平及各类荣誉,学业评价侧重总结性和结果性,缺少过程性和发展性,学业评价重分数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激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积极性,学业评价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2012年秋季,学校启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升学校质量的行动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认清问题,系统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根据假设,系统变革,收集实践数据;基于实证,总结反思,不断完善变革方案。
1.认清问题形成假设,重建学校育人目标和质量观模型
2012年底,我们确定学校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弘毅少年”。“弘毅”取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篇》)。“弘”的含义是“远大理想”,“毅”的含义是“勇敢坚毅”。远大理想是主动学习最为持久的内驱力,远大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还要拥有智能时代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我们进一步把“弘毅少年”定义为“自信个体、主动学习者、合格公民、积极贡献者”四个子目标,每一个子目标进一步分解为三项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悦纳自己、勇敢坚毅;善于合作、主动探究、敢于省察;规则意识、社会认同、国际理解;关心他人、担当责任、理想远大。
2.系统思考科学论证,架构学校系统变革的行动路径
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关键在于形成强大的学习动机。综合各种学习动机理论,我们把学习动机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动机,指由学习活动本身或学科内容的吸引而引发的学生内部动力状态,如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等;二是间接动机,指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而间接引起的学习动机,如自信、意志、信念、理想、责任感等;三是社交动机,为了获得老师、同学、家长的好评,满足成人的期望、博得集体舆论的好评、争取做优秀生等,满足社会交往需求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如自尊心、上进心、归属感、荣誉感等。
通过对三类动机激发现状的分类讨论,我们建立了‘钍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路径模型(见图1)。
据此,我们确立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行动路径:用“弘毅课程”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间接动机;用思维课堂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机;用“弘毅少年”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社交动机。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教师成为教育自觉者,引导家长成为“智爸慧妈”,形成育人合力。
3.开发“弘毅课程”,学习态度从被动走向主动
我们以“弘毅少年”核心素养作为学校课程总目标,建构了“弘毅少年”成长课程体系,包括“思维课堂”和“弘毅课程”。其中,“思維课堂”是国家基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传统的讲授课堂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培育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表达力等关键能力。
“弘毅课程”是校本拓展课程,整合了校本德育课程和兴趣拓展课程,从学校的育人目标及核心素养出发,由“珍爱生命”“关怀他人”“担当责任”三个课程群组成,分别以心理团辅、社团、时政演讲、主题实践等课程形态加以落实,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旨在通过实践体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确立主体自信,获得生命意义和提升自我觉悟。
(1)“关怀他人”课程群。课程目标为“关怀他人成就自己”。该课程比较有特色的是“小先生学科社团”,学生志愿者担任“小先生”,选择自己的优势学科,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结合学科学习进程,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学科拓展课程实施计划,每学期初年级学生大会上公开课程计划,其他学生根据小先生课程计划的优劣,结合自己扬长或者补短需要,自主选择参加学科拓展社团。一个社团往往有4-5位小先生、10-20个学员,小先生学科社团本质上属于“志愿者”社会实践。同时,学生志愿者到地铁、公交车站等地方开展社会实践,进行职业体验和角色体验,一方面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另一方面增长自己的才干。“关怀他人课程,让学生从“课程享用者”转为“课程创生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己的课程。
(2)“珍爱生命”课程群。主要为心理团辅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课程目标为“珍爱生命悦纳自己”。我们从“爱运动、善表达、懂生活”三个维度设置20多个学生社团。学生自主选择社团并与社团教师进行双向选择,每学年选择一次,学期间可以微调。
(3)“担当责任”课程群。主要为时政演讲课程和主题实践课程,课程目标是“心怀天下敢于担当”。时政演讲的活动形式有班会发言、国旗下讲话、时政播报、时政演讲、时政辩论等。主题实践课程围绕一个社会问题展开,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考察、专家报告、学科拓展、科学探究、艺术创作、研究报告、综合展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表达和创造,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表达能力,并通过实践体验有效产生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开发比较成熟的有四大主题实践课程:“水与生命”“垃圾与文明”“雾霾与发展”“艺术与成长”等。
4.探索“思维课堂”,学习方式从被动走向主动
针对自我期望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的生源实际,我们努力追寻“思维课堂”,5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关于“思维课堂”操作性定义:让学生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的课堂;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发现、自主建构的课堂;培育学生“高学习力、高创造力、高表达力”的课堂;因自主发现自主建构而深度愉悦的课堂。同时,建模了“思维课堂”的五个操作环节。
(1)激活旧知。了解和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为新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找到出发点和生长点。
(2)问题驱动。提出现实问题或设计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既为其他四个学习环节提供动力,也为其他四个环节的学习设置“抛锚点”,提供“脚手架”,置于其他四个学习环节的顶层。
(3)自主发现。在教师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自主发现新学习任务中的陈述性知识,以及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
(4)自主建构。通过对陈述性知识的反思、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体验一类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自主建构程序性知识。
(5)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用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新知、加深理解、评估学习成效的同时,因为看到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或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现有能力的局限,引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5.建立“弘毅少年”评价体系,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
(1)全面实施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包括展览、展示、表演等形式。主題实践课程采取展示性评价形式,每学期一个实践主题,包含9个学科拓展课程项目,每个学生至少参加其中一项。在期末一周,通过集中展示、展览、表演对主题实践课程、社团课程、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综合评价。学校每学期末举办“梦想盛典”表彰活动,搭建各类“学子”展示才华的舞台。表现性评价既是一种评价方法,也是重要的德育形式,提升了学生自我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弘毅少年”学分制。为了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弘毅课程,促进个性化发展,我们将表现性评价的成绩与学业成绩转化为学分,具体包括:五项学子学分、学有所长学分、学业进步学分、弘毅课程学分。新评价体系以“静心学子”“阳光学子”“文明学子”“诚信学子”“奋进学子”为基础性评价项目,学生每个月自行申报,班级考核,年级认定。每一项校级学子评定成功者给予2学分,多评多得。学生的特长获奖、学业进步、弘毅课程的学习成果获奖都可以折算成学允以学分为基础评选弘毅少年。学分可以折合成弘毅奖学金,每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奖学金,邀请家长和老师一起走红地毯,参加弘毅奖学金颁奖典礼。
“弘毅少年”是学校最高荣誉,每学期全校各班根据学分推荐本班级候选人,候选人通过展示、演讲、票选等方面角逐,与学分一起综合考评,评出相应数量“弘毅少年”,期末“梦想盛典”表彰。学校每届“弘毅少年”评比的微信点击率都达3万以上,足见其影响力。
6.建立课改的支持系统,让教师家长的成长保障学生的发展
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家长的支持,再好的改革方案也不可能落到实处。因此,我们系统思考和设计了与改革相适应的教师发展课程和家庭教育课程。
(1)“教育自觉者”教师发展课程。教师发展需要动力机制,我们通过“无限讲堂”等精神成长课程激发教师发展的间接动机,通过团队捆绑、公正公平的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社交动机,以有效的“四备三思”校本研究激发教师发展的直接动机,促进教师成为“三高三有”的“教育自觉者”——高学习力、高创造力、高目标持久力和有探究素养、有教育主张、有教育情怀。
“四备”,指教师上课要经历“个人构思”“集体备课”“修改个案”“先听后上”等四次备课。“三思”,就是一节课有“集备交流”“教学后记”“课例研究”等三次反思机会。其中,“先听后上”被称为“一个备课组与一个班级学生的集体备课”。每天同一个年级各班的第一节课原则上不重复学科,如果701班是语文课,后面各班不再安排语文课,保证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都能听701班的语文课,然后自己再去上其他班级的课。全校各班的第一节课均为公开课,每一位教师听课后要对被听课教师提出“三优点两建议”。
“四备三思”校本教研保障了教学研究的真实发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保证了“思维课堂”行动研究的质量。
(2)“智爸慧妈”家庭教育课程。为了与家长在育人上形成合力,学校设立了课堂全天候向家长开放制度,每学期三次的家长学校开课制度,每周一次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智慧育儿文章,每学年一次的“智慧爸妈”评比等,系统实施“智爸慧妈”家庭教育课程,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配合学校制订适合孩子特点的个性化家庭教育计划,取得了理想效果。
几年来,“弘毅少年”成长课程和思维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了学校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业水平同步提升,随着质量的提升生源迅速回流,学生总数由2012学年的480X增加到2018学年的1308X。同时,学校坚持系统变革,坚持把教师自觉成长作为改革最重要的支持条件,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资源建设能力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自信得以增强,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加速卓越发展的态势。
[作者系浙江省安吉蓝润天使学校(筹)校长,原杭师大东城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钱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