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育人期待

2019-10-16 05:58余鹂
人民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劳作乡土农村

余鹂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乡村教育的未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播下“鄉土情怀”的种子,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亟待解决。

农村孩子实践体验的优势渐渐消失。“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在《少年闰土》中所描绘的城乡孩子的差异,如今已不完全是这样子的了。

如今的乡村少年已鲜有闰土少时生活的精彩刺激,从小跟着祖父母,孩子既没有地里劳作所生发的趣事、糗事,也缺乏各地行走所带来的广博见识。他们的生活缺失陪伴、缺少实践,他们的童年单调乏味;而如今的城区孩子则四处行走,见多识广注重各项体验,已不是只看到院子高墙上四角天空的孤独小孩。

农村孩子排斥劳动的倾向悄悄蔓延。乡村孩子如今也迷恋电子产品,热衷网络游戏,玩手机玩iPad,追星追剧,有不少孩子小小年纪就会双扣红五麻将。乡村孩子成长在电脑电视所制造出的“狭小空间”里,不识五谷,分不清小麦和韭菜,白菜花油菜花混为一谈是常态,走在田埂菜地竟也认不出几种蔬菜来,更别说野菜野果中草药了。农具不识,农时不知,农活不会且怕脏怕累,这些方面城乡已无明显差距。

乡村孩子如今也喜发号令,“值日班长”“值周班”带给他们的影响也包括“管理荣耀”,喜欢指挥他人,自己却不动手或少动手。再加之校园卫生有专人负责,绿化有专项承包,开心农场雇人打理,甚至连校园文化也请人设计……校园里,教师使唤学生,大学生使唤小学生,优秀学生使唤其他学生,课程表排得满满,孩子没时间劳作;回家后,家长舍不得孩子劳作。不愿劳作、不会劳作更不爱劳作的群体日渐扩大,而在劳作中才能形成的良好品质也随之慢慢消失。

源于城市学校的管理取向,导致农村学校“避长露短”。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先导与主体,农村一直被动地跟随其后。到今天,乡村教育虽然被关注扶持,农村面貌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这种改观多是把乡村变成了城市化或近城市化的模式,用城市学校的办学要求、评价标准、管理取向来引导与评判农村学校,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依然集中在城市学校,对乡村教育的特点考虑不够。“像城区学校”“看不出是农村孩子”似乎已成为对“农村教育”的佳评。

城市化办学模式与管理取向还体现在校园文化、课程体系、校园管理、教学组织、评价方式等方面,乡村教育本应凸显的勤劳、质朴、实践、乡土等特点没有被关注和发扬,反而透着浓浓的城市味,—直在模仿追赶着城区教育,却始终难以超越。

综合素养依然不尽如人意,乡土情怀的种子难以萌发。农村孩子往往会被城里人评价为“没礼貌”“啥也不懂”“习惯太差”“没啥情趣”……那些成绩优秀的农村孩子,今后即便能和城里孩子一起学习,他们所共有的无非是一纸文凭,而在开阔的视野、高雅的情趣、大方的交流等综合素养方面,农村孩子在城里孩子面前往往相形见绌,深感自卑。

随着中国在城市化道路上越走越快,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宁可在城市里打工哭,也不愿留在农村笑”的局面日益严重,现代人对于农村的依恋之情日渐淡漠。社会、家庭、学校信奉的依然是“成绩决定论”,乡村人的“理想”即为“离乡”。那么,在农村我们到底要培养“建设者”还是“逃离者”呢?因此,播下“乡土情怀”的种子,培育有情怀的一代人,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不然“缺乏家乡认同感”的时代将不可避免。

当然,“乡土情怀”绝不是简单的“成长于农村”“生活于农村”,而是从小培育孩子对乡土的依恋情怀,长大后不论身处何方'都会心系那方热土,都会心系那方热土养育的生灵,并有力所能及的行动。

农村教育为什么缺“农”昧“乡”气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分析。

1.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现代化的发展促使教育开始推行城市、乡村同质教育管理体制,城市的教育价值取向逐渐成为农村的教育价值取向和蓝图,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则被边缘化。

在农村,不说“学而优则仕”,至少“学而优”可以“跳出农门”“逃离农村”,成为城市人。乡村教育依然是“升学教育”“离农教育”,而非“爱农教育”“强农教育”。

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农村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一代新人,是“逃离者”还是“建设者”,走向问题至关重要。

乡村教育除了让乡村孩子享有更广阔的生活世界,“我们对乡村教育的预设应在更基本的层面去观照他们生活境遇中生存方式的改善和生活幸福的实现,使他们既可能享有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机会,又使那些没有获得这样机会的孩子能享受一段对于他们而言美好的教育”。这种美好的教育,或许会影响到他们今后整个人生。

2.农村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各有特点,优劣势完全不同,但却一直共用一套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管理诸多方面都“城市化”。农村教育不能清醒地发现和凸显自身特点,充分展示农村、自然的优势,未能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育人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使农村教育具有独立和深刻的思想品位与学术内涵。

3.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划配置

随着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学设备等明显改善,但依然存在“同情资助”倾向。农村教育确实需要更多的倾斜和补偿,但这绝不应是施舍和化缘的逻辑,也绝不仅限于在现有教育制度和分配结构内获得经费、师资、设备的增量型照顾。农村教育需要“脱贫”,其核心策略是通过制度设计和治理改革,变“输血体系”为“造血系统”。

制定尊重农村教育实际的建设规划、配置标准,思考它们是否具有“农”味、富有“乡”气,是否形成属于自己的气质?是否能够真正承担起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再生功能?是否还能保有几分与城市学校不一样、能够承载“乡愁”的软实力?

将扶持乡镇中小学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

国家政策层面持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我备受鼓舞,但我认为还应突出重点。

实施“乡镇中心校战略”。当下,城市学校资源不足、农村学校生源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如果农村义务教育不能稳定发展,农村生源继续向城市流动,城市教育资源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各地要将扶持乡镇中小学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提高农村学校保持生源的能力。同时,乡镇学校基本具有良好发展基础,有一定规模、特色,且所处位置比较便利,可集中力量将乡镇中心校培育成农村文化高地,成为乡土社会中“乡愁”的承载物和乡土文化的“子宫”,有利于农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尊重农村教育特点的广角评价体系。引导社会各界调整对教育的评价视角,从仅仅关注升学率转向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精神面貌、家乡情怀、乡土文化、劳作实践等,变单一评价为多维评价。

推进农村小班化教育改革。“小班小校”是办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对策,是农村学校优于城市学校的一点。整个校园都可以在校长的视野里,每个班级所有的孩子都在教师的视线中。因此,农村学校要根据师生比配备教师,而非班师比进行配备。

制定体现农村学校特点的学校建设标准。农村学校不应盲目模仿城市校园建筑格局,而应根据农村自然条件设计适合乡村特点的校园建筑与景点,形成乡村学校的独特颜值。对农村学校建设可以设置一些规定指标,如生均绿化率、生均非硬化地面、生均劳作基地等。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生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最重要、最有利时期。良好的营养、适当的锻炼和合理的作息是影響学生身心发育的三个重要因素。要提高农村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既要有短期的对策,也要有长期的战略性规划。

崇尚“劳动光荣”,加强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农事劳作是全人培养的一个理想载体。农村学校必须开辟出劳动实践基地,设置劳动实践课时,编写劳动实践教材,建立劳动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充分重视农村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关心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成就感。乡村教师除了环境、待遇方面的困惑,还有在工作上得不到肯定、没有展示平台的孤独。有的教师一辈子在乡村学校,受乡人敬重,得家长信任,被孩子喜欢,却从没有获得过什么荣誉,而这样的教师在乡村学校是绝大多数。其实,他们更希望是评比中“农村教师必须占比达到多少”的明确政策,尤其是“优秀”“先进”“模范”之类的荣誉更不能有明显的城乡区别。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中心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 任国平

猜你喜欢
劳作乡土农村
致敬爱的祖母
春暖劳作花相伴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乡土分外妖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阅读理解Ⅲ
最后的炊烟